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蒲公英行动”持续的意义
2009-12-27 10:17:00 | 浏览963次

“蒲公英行动” 持续进行的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 陈卫和

来源:2006年8月19日《美术报》

    不必讳言,在许多人眼里仍然认为“蒲公英行动”不过是上美术课而已,学校最为关注的是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而美术课学什么无关紧要,在学校教育中本来就是排在末位。这种认识同时也是现状,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恐怕更加如此。尽管如此,有远见、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民族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却有着唐·吉珂德式的勇气,敢于以教育理想挑战和抗衡盘根错节的教育现实。“蒲公英行动”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本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穷困孩子的关怀,坚持以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国家理想人才。不是我们要刻意放大这个美术教育课题实验的意义,让美术课去承载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而是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当代重要性把湘西美术教育实验推上了实践的首席。

    “蒲公英行动”把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挖掘本民族久远流传的质朴文化,进入学校的美术课堂,无疑是开辟一条人文教育实施途径。参加实验的一些学校校长已经意识到美术课不仅仅是画画,应该让学生通过本土的民间美术学习,尊从民族习俗,巧掘民间技艺,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参加实验的美术教师调查收集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素材,运用于教学,使学生感受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从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学校的教育和当地的文化环境建设融合的时候,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义上的教师身份得以体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和学生发展就开始了。

    “蒲公英行动”及其延伸的课题已产生许多成果,它的种子正撒播到华夏大地,但是作为课题主持人谢丽芳老师心里却依然沉重,肩上的担子仍不轻松。只有改变“蒲公英行动”的草根身份,政府职能部门站在国家发展角度承担起责任,才能真正保持课题的持续,实验具有持久的辐射力。“蒲公英行动”把民间美术引入学校教育的实验,它绝不是只关乎美术教育,它涉及到多元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农村文化建设等等政府职能,它为少数民族和边远农村地区沉闷的基础教育吹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福特基金和民间对“蒲公英行动”的推动,要继续播撒蒲公英的种子,必须加入更加有力的教育行政干预。社会现实需要有人像当年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那样振臂一呼:以美育代宗教!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抓教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环境往往对教学质量出现唯科学、唯考试导向,只有艺术教育以非考试学科出来与之“叫板”,尽管人微言轻。 “蒲公英行动”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周围具体的生活了解历史,认识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检视我们现代学校的现代教学,我们的学生恰恰缺乏这种活态文化的学习,一味的考试和所谓科学教育,却遗漏了人生必要之知识。本土民间美术成为学生学习内容,面向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非文字学习不脱离人生必要的知识,而且获得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这相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定有补偏救弊的实效。今日的学生只有经过本土民族文化的陶冶,明天才有可能成为湘西乃至于国家将来建设发展的理想人才。

  当我们意识到生活中尚存的民间美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物种需要保护时,而民间技艺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当他们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同时也看到走出应试教育死胡同的希望。“蒲公英行动”在湘西也具备非物质文化的特征,这些实验的参与者就是“蒲公英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在努力创立中国少数民族和边远农村地区开展美术教育的模式,他们也奉献了灿烂耀眼的农村少儿美术教育成果。可也正如民间美术面对现代社会处于弱势地位,“蒲公英行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仍是一个弱势存在,它以顽强的“草根”生命与应试教育抗衡,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呼声中得到众人关爱。湘西的课题实验具有国家教育的意义,它的延伸将使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坚信“蒲公英”的种子必将撒播于中国大地。但是,现在也确实看到它的脆弱,那就是在没有财力和权力支撑时迅速夭折的可能。因为“蒲公英行动”持续下去有益于教育、有益于文化、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后代,总之是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举,社会行政也应倾注呵护之力。

  2006年8月“蒲公英行动”专项课题组在湘西凤凰召开课题实验二期启动暨学术研讨会,凤凰县教育局以教育行政方式全面参与,湘西的美术教育课题实验由此赋予了新一层意义。当传统文化不再呼吁保护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春天,我们也期待着“蒲公英”不需要呵护,它的种子将随风播撒。

编辑:李敏(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