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剑川县甸南白蜡小学教材编写讨论会录音整理
2010-11-02 17:11:00 | 浏览1271次



剑川县甸南白蜡小学教材编写讨论会录音整理


整理人:张亚男


时间:2010年5月四日
地点:剑川县甸南白蜡小学
内容:就张绍华老师和张亚男老师的两堂课进行评议及教材编写事宜讨论
参会人员:谢丽芳,吴尚学,剑川县教育局李庄,甸南镇教育局局长,甸南小学中心校各位老师,剑川蒲公英课题组吴玉琪、杨浩宇等老师,青年志愿者张莹莹、张亚男等。

谢丽芳:今天两位张老师已经带给我们了两堂美术课,下面呢,就请大家对这两堂课进行讨论,这样的的课到底能不能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吴玉琪:既然是评课,谢老师,你来主持吧。

谢丽芳:还是请吴校长主持吧,

吴玉琪:请甸南镇教育局的老师先来讲几句吧

甸南镇教育局老师:小学缺乏美术教师,美术课无从下手,多数以一张或是实物绘画,给个分数完事。传统工艺是可以利用的,如木雕啊,扎染啊,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以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是很好的一种美术教育的尝试方法。张绍华老师 段涤霞老师以点带面,带领当地的美术教师,开始努力去做。

甸南镇教育局老师: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一举多得。一是她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学习艺术的兴趣,因为学生们能感觉到艺术并不那么遥远,并不那么高高在上,不是渴望不可及的,利用身边的美术资源,可以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和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她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承了白族的艺术,使其得到了发扬。所以听了这两节结合了本地的民间的美术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该得到提倡和宣扬。谢谢大家。

吴校长:那就请专家组这边的人先来吧。

张莹莹:评课吗?

吴校长:对。

张莹莹:首先张绍华老师老师能在这里上课我感到很震惊,因为她画得这幅画都能到大学里叫辅修课了。然后我觉得两节课各有特点,都能体现出老师的特色。如果有更多的像张绍华这样的老师授课的话我们就更加受益了。但对于张老师这节课来说,我们的这个简易教材还是难度更高了一点点,可能学生需要比较长的训练时间,在一堂课当中,从实施的角度来讲偏难,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我觉的有像张老师的这样的老师的话,应该也可以开这样的课,就看具体的学校而言了。就亚男这节课来说,上的还是挺活泼的,从学生上课时的投入状态和课堂气氛来讲,都很不错,教师的教态就更不在话下了。其次,我觉得教师这节课的选点也比较适合白族地区的这个教材,因为并且扎染这个课题,白族扎染在全国来讲都是很有名的,只不过这一课我觉得她在哪个年级上还可以考虑,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我觉得都可以。但是难度可以稍微低一点。可以把材料变一下,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课程。因为我在拍DV就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我
就大概的提一下:从进教材的角度来说,亚男这节课是比较好进去的。


吴玉琪:王水,该你了。

王水:其实我感觉张绍华老师这节课很专业,整个节奏很紧凑,是很完整的一堂课。我的感觉也是有一点偏高。我觉得她讲到一些关于“浓淡”“干湿”“皴法”的东西,需要前面做铺垫才能完成讲解。所以我觉得如果进课堂的话还要尽量的调整一下。亚男这堂课整体来讲是很自然的,给人感觉听起来比较舒服,跟同学们的交流也很和谐、很自然。如果放到六年级上的话我觉得可以适当的再丰富一些,比方说她讲过有用米粒来扎染啊,这些我们之前可能准备的比较仓促。如果说单纯一这节课的难易程度来讲的话确实可以放在低年级来进行。

吴玉琪:刘晶。

刘晶:我觉得第一位张老师这节课讲的非常好。首先他的导入很新颖,用了歌曲导入,比较符合同学们都会唱的情况,比较符合当地的特点。而且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贯穿了一条线:发现服饰上的美,并且讲的非常清楚——美在哪里,美在哪些方面。然后对于“美在那些方面”他又通过水墨的一些美术知识来加以说明。这就符合咱们蒲公英行动的宗旨——民间美术进入课堂的同时又蕴含了一些美术知识,这样的设计
是非常好的。亚男这节课上的也非常成功,这一点从学生们的作业当中就能看出来,大家基本都了解了扎染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而且她的导入也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总的来讲,我觉得两位张老师都上的非常好。


吴玉琪:由于时间关系,每个人限制在十分钟,骆艳。

骆艳:我先说一下张少华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他这堂课是从大批的白族妇女的服饰开始,他先唱歌再分析图片,分析的很细致,从头饰到上面的衣服,从裙子到裤子,蓝色的变化,季节的包装,让学生细细的去体会,让他们能够感受自己身边的美,发现一些自己本土的东西,觉得生活很美,和课堂贴近。这个课如果进课堂的话,我觉得每个学校不一样,老师也不一样,有能力的老师可以把这个课程设计成水墨画,一般的老师可以化成色彩,用色彩画身边的服饰。亚男的这堂课呢,这个扎染对于这里的孩子可能有一点陌生,大部分孩子没见过,但是亚男对整个课程把握的比较好,操作下来还能够获得心知,尝试新鲜的东西,孩子们能够获得新的东西。就讲到这吧。

吴玉琪:好下一个,宋烨。

宋烨:我听了这两堂课,首先是张绍华老师的,我觉得能在小学听到这么完美的课还是挺让人感动的。首先张老师这堂课让人感觉非常专业,用歌曲导入我觉得特别的好。这是一路走来我听到的第一堂用歌曲导入的美术课,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感受的更深一些。还有就是整个课堂给人感觉特别朴实。民族服饰,让同学们在身边感受自己家乡的这种服饰文化的美。还有一点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少华老师的板书写得非常的美,我觉得张老师还可以再表演书法。还有张老师课间对同学的辅导和课后对作业的评价都很完整。包括他提到的构图之类的东西,都给人感觉很专业。亚男这堂课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因为她原本准备的是画图案,昨天晚上才改的要讲扎染,这么短的时间作出这样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石静:我刚才一路颠簸过来就觉得张老师能够扎根在这执教真的很不容易。刚才看他的一些作品和题字都非常专业,对我也很震撼。刚才那个课从目标来说——情感、知识、技能三个目标都非常完美的被体现出来了。整个贯穿在这个课中有一个情感在里面,感觉张老师要把他的作画时的心平气和的心态融入到学生们的心里,当时我也觉得挺感动的。整体来说没有什么大的缺点,而我想给张老师提一些建议,像张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应该最大的发挥他的作用,像您能上这么专业的课,可不可以在学生当中开一个兴趣的小组,更深入的收弟子,因为在这样的学校像您这样专业的美术教师实在太少了。您是不是有时候在这住?

张绍华:对,一般都在这住。

石静:发挥您最大的特长,把学生带的更深入一点儿,我觉得着就把您的有时最大化了吧。还有您这个双语教学也让我挺有回忆的。我小时候说山东话,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老师也是用山东话教学,对孩子教育起来比较亲切,母语能够有一个母体文化的认同感在里头,这也是外来的老师力所不及的,这个您也是贯穿的非常好。我感觉学生非常愿意和您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普通话也要贯穿,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调整母语和普通话的比例。然后就是亚男的课,我一直在录音,感觉课堂气氛特别活泼,整体的大家特别活跃,但是我听到的知识升华方面的东西可能少了点儿,大家都动手做了,可能放在低年级好一点儿吧,如果放在六年级可能要放一点儿情感升华的东西在里边,或是一些专业的介绍在里边吧。像花的意义,扎染的布的一些特点或是文化根源什么的,可能加一点儿会好一点儿吧。这是我的一点点建议。

李晓:先说张少华老师的课吧,我在本科时学的是美术教育学,也去上过国画的选修课,张老师基本把我们大二是学过的都讲到了,这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太了不起了。首先是张老师素质非常高,他本身是画油画的,又转到国画,而又对于国画的了解很深,所以他能够用很浅显的语言讲给学生,学生也看得出都经过了一系列的训练,他们能够理解也能够做得到,这一点从学生的作品中能体现出来,包括构图、干湿、浓淡,甚至连皴法都懂,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讲皴法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画国画的,可以看出他们的用笔、运笔、行笔的都是有讲究的,做到这一点确实挺不容易的,说明张老师平时的
教学很认真。从课程来看,从展示到介绍到复习到动手到评价的整个结构是非常清晰的,要求也很明确,老师和学生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优点很多,我想再提点意见,我个人的意见,不知道张老师认不认同。因为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如果是个常态教学,作业要求是不是可以再降低一点。对于美术来说,答案不是只有一个,美术的标准也不是只有一个。水墨画分为专业水墨和儿童水墨。从儿童水墨的角度讲,构图用色是不是不用那么讲究传统水墨画的特点,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张老师您制作的这个传统水墨画的教学是正确的,水墨也可以有另一种方式。第二一个是张老师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体现在他自己的教学和课堂控制能力上,因为您能力非常强,您的课也非常有男子汉的魅力,很阳刚。这样您的学生就显得稍微被动了一点,比如有很多复习的环节,我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学到了什么,您讲的多然后他们去做,如果再让他们自己说,主动性可能会更强一些,知识记得也更深一点。还有一些提问和启发方面,孩子们还没回答或是即将回答的时候您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个可以放一放。就像拍电影一样,要有个节奏嘛。轻重缓急就像国画一样,您说画国画要心静,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做得到,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更多彩的回答。美术技能方面的总结我觉得做得很好,比如疏密啊、大小啊,但是在总结这一方面我觉得刘晶做的哈尼梯田就很好,是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的。这一点值得参考。我的导师陈卫和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美术教学学生的参与兴趣要高,老师的评价要比较艺术,您的课如果改成另一种方式就可以参考一下。亚男的课呢,亚男是挺让我感

动的,之前在西双版纳的时候,她那堂课就不停的找同学看,找过我看,找过莹莹看,所以她的课不管符不符合我们这次蒲公英行动的教程要求,但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在她那里她是锤炼过很多次的,像谢老师啊和本地的老师啊,她的资料准备的也很多,我觉得她的设计是挺好的。但我感觉亚男的优点更多在与课堂的现场上,那堂课反而失去了她的个人的风采,所以这堂课改了我反而觉得亚男更顺手了,因为她是个人能力和现场的操控能力都很强的一个老师。这堂课上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亚男在课堂的控制上能力很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把握,她会不停的引入一些示范紧紧的扣住了扎染的几个步骤,然后她的一些方式,她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她到学生那里去教学生来扎,就点出了扎染的丰富性,让同学直接看到扎染的效果,并且她让每一个组的同学来扎,扎完染出来之后学生马上就可以看到每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动手时心里上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动手做过,他们看到了扎过了,是这样子,所以难度也降低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她把学生分两个组,一个“干”一个“湿”的对比,这样做挺有深意的,因为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技巧,一堂课也不可能教会他们所有的技巧。亚男把他们分成“干”和“湿”让同学们在操作的同时亲眼看到两种扎染的方式在工艺上的对比,出来的创作成果是不一样的,这个我觉得做的非常好。杨老师也会给予很大支持,一直陪着亚男。然后我觉得在民族的引导上亚男做的也是很够的。稍稍有点儿欠缺的就是可能在:可以让学生多说,状态是上去了,但在言语上面还可以再多一点,我觉得同学们的状态上去了,只是没有表达出来,如果表达出来,你再稍加引导就更成功了。好,就这么多。

吴玉琪:李老师。

李文莉:我不是做课堂教学的,我大概说一下,讲一下我的感觉吧。张老师的这节课真的让我很感动,他

不光在专业方面比较强,而且我发现他的课自始至终有一个理念在里面。我们这个蒲公英行动是民间艺术进课堂,我来到白族以后特别深的一个感觉就是民间的很多东西可能在逐渐的丧失。那么在张老师的课上他首先是一个全方位的引导,先用白族歌曲把孩子们带入这个环境当中,立刻就用了一种审美来影响学生,将服饰审美和其它审美结合起来讲,学生很明确的理解这个美美在哪,这是特别强的一点。他整个的课程一条线穿到最后,民族的东西,包括他让学生回去之后观察,实际上是布置任务回去。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现一些东西。这个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的艺术的一种认知。咱们这种民间艺术进课堂会区别于一般的美术课,可以用一种赏析一种引领来带动孩子们的意向和思维,最主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个课开始逐渐认识民族艺术的这种美,然后通过思考来达到对民族艺术的感悟,这是最理想的效果了。如果孩子能够真正的走进去,他能够以点盖面。比如回去的时候能够用在一些实际的操作上面,我们课堂就可能不必讲的特别的多。这个东西如果说是本土的,孩子回去通过对家庭的了解,实际上是对艺术的一种完成,无形中就形成了。而且通过孩子的这种带动,从一个点带动一条线——家庭,就可能逐渐使这种社会性的民族性的东西起来。这就可能是我们最终最理想的结果。在赏析和制作的这两个点上可以权衡一下,是以赏析为主呢还是以制作为主呢?如果以赏析为主,就需要更多的老师的审美引导民族的这种艺术,需要动脑子;那么一直做为主呢,比如今天亚男的这个课我觉得也非常好。为什么呢?白族实际上是扎染的源头,现在很多孩子甚至没见过扎染,没有认识。那么这个东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以启发的话,我觉得是一种带动。孩子们知道了扎染的工艺他们就会去关注,他就会观察,他会发现身边的还有很多美的东西存在。这又是从另一个点上把孩子带到民族传统艺术上来。所以今天的这两节课让我觉得挺感动的。如果说最后孩子们能通过我们的这个蒲公英行动有所收获和改变话,这就是特别特别成功的一个工程。说得不是很完整,就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认识吧。


史玉培:我先说一下张绍华老师的课。他这堂课总体来讲很好,对于他自己的专业基础等等这些,刚才的诸位老师都说了,专业性强了一小点,可以把专业的东西更加通俗化一点,更好的寓教于乐。另外,张亚男老师,前面的课能够讲的这么好确实很难得。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能讲到这样的一个效果确实很不错。后面提点建议给你。讲课的过程当中讲一下“扎染”这个名字入手,有一个好处,“扎染”,首先“扎”然后“染”,这两个字让同学们从字面意思就能了解到很多。还有对材料的介绍,比如说这个布,必须用棉布,不能用其它的布,然后可以提示同学们这个布在扎之前可以用多种方法折叠,或者怎么做,方法很多。现在学生在技法上好像是揉在一起扎起来就行,可以告诉他们折叠的一些方法。

李晓明:我对张少华老师的课的想法跟大家都差不多。我觉得大家刚刚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张少华老师因为个人能力强所以这堂课的难度稍微高了些。我记得他在课上回顾上一堂课的时候他提到注意颜色干湿浓淡的区别,我觉得他今天选的画得画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稍稍难了一点,然后我刚刚拍照时遇到个别几位同学用水和浓淡干湿,我觉得上这堂课回顾的时候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觉得张绍华老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也能用到图片辅助的教学用具,虽然大家都见过,但在作画的时候脑筋可能会一片空白,张少华老师能用到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的这样的教学用具,我觉得这点很不错。这个因为地域性的问题,双语教学的问题,在这样的地区双语也是必要的。有时候像这样的小孩你跟他讲普通话,就算你讲的很标准,就像张亚男老师,但是孩子们还是会听不懂。张亚男老师的选材,她对课程的把握,还有她的普通话很标准,她
的课堂的活跃性也很好。两个老师引入的都很好。一个是用白族本地的民歌,一个是用魔术,很快提高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下面的学习欲望。今天我觉得还是一个环境的问题,我觉得张亚男老师,在这样的一个山村小学里,她展示这个扎染的时候学生们几乎都懵了,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虽然这边没有远程教学这样的条件——电脑啊投影仪啊,不过张亚男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方面的资料才比较直观。或者是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实物会更好。多拿一些,因为有些同学做完了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吴玉琪:(33:10)杨永庆老师李庄老师也讲几句吧。

杨永清(语文教研员):各位老师和专家大家好,今天能在我们甸南镇白蜡小学进行这个教学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设计的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从我们国家实施了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都没有在音体美德这些科目当中进行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和研讨,所以说能够在这样一个山区小学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是个非常好的形势。那么,我自己本身虽然是个教研员,在美术这方面只是在什邡的时候学了一些,后面的这个**教学对这个也没有接触过,对德育素质教育很陌生。但是我想不管是音体美的教学,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好,课堂教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授课的内容或说是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今天听了两位张老师的课之后呢,就想讲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和指正。我想听了这两节课,各位老师都对二位老师做了很高的评价,其实他们也是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特别是我们的张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在我们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是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另外一位张
亚男老师从授课到大家对她的评价能看出来,她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优秀教师。而且我听吴玉琪老师他们说她参加组织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的这个教材的编订,从这方面来说她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但不管怎么说,我今天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美术课堂也好其他课堂也好,关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既然是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时期,观念的改变和新理论的学习非常关键。从今天两位老师上的两节课来说,你们比我听课听得更多,所以你们可能比我了解的更多。两节课对比下来,第七位老师讲得和我的想法不一样。像张绍华老师这一节课,他非常认真的准备且非常认真的进行了教学,但可以说他的教学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倒是另外一位张亚男老师采用的这种方式是我们新课程创造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参与,尽量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多动手多去做,我想着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新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只有我们的观念转变了,实施了一些新的理念,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得到改变。这些是我自己想到的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其实两节课我听了,这个不是批评啊,也不是评价哪一个,这个不是评价,这个是我们共同创造。两节课来讲,前张老师的和后张老师的,课堂时间的把握、安排、分配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说非常关键呢,像前一节课张老师在教案当中对时间的安排可以说分秒不差,安排的很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这个时间的安排上就不是跟教案一样的,也就是说她在时间的调控和安排上与教案有了一定的悬殊,最后导致她的课不是特别的完美。第二个张老师呢,当然,她选的这个材料不同,但她的时间可以说安排的非常成功。最后导致了——你们也看到了,她展示了学生的成果,还和她一起照照相。这是很好的。所以在课堂时间安排这方面也要考虑好。如果说时间考虑不好的话就可能使我们的教学任务或者说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完成,所以这一点我要讲的就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也非常关键。这是我讲得第二个内容。第三个呢,这个只是我的一点想法,既然是把民间美术进入我们的课堂,我想最关键的还是教材的编写。这个很关键。因为你上任何一堂课都必须要有一个资源,一个素材。如果这个资源这个素材没有的话,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随便或说是非常随意,就可能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甚至不可能更好的安排我们的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我们的教学要求。所以说课程资源课程素材的搜集编订也是非常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刚才又一位老师也讲到,后一个张老师的那一堂课可以数有一个拓展,可以丰富一些。确实有这么个问题,如果说她这节课确实好了,在介绍扎染的过程中如果搜集更多的一些图片或说更多的一些实物展示一下来来让学生了解可能会更好。比如说她可以搜集一些像我们剑川白族的也可以说是扎染,像白族人围得那个围腰,只不过她没有找到染的这个围腰,蓝色的纹样。白色的图案呢没有看出来,没有显示出来。我们白族人也是通过白布染出来的。这一点我想呢,你们既然要编这样的一套教材呢,多搜集一些材料可能会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那么,这是我在今天的这个活动中想到的三个方面,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李庄老师: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中心学校的教研员,非常好,我在这感觉挺感动的。我有两点感动,第一是我们的张绍华老师能够在**。这样简陋的教室里面,能够给我们上这么精彩的一堂课,还有张亚男老师给我们上了扎染的课。在这样简陋的教室用这么简陋的设备给我们上了两堂内涵丰富的很美的课,我很

感动。第二就是说我们县和云南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对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滞后的。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我们的蒲公英行动,“民间美术进课堂”这个教育会,我感到荣幸。以后我们剑川的美术教育和艺术教育一定要依托蒲公英行动这个项目的各个学校的这些骨干老师,要开办好我们学校的美术课堂,争取把我们学校的美术课程开设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真的很感动,张绍华老师在我们第三届、第四届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省州县三级艺术展演活动中,她的学生的作品获过很多大奖,像我们当地小学美术老师的作品,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学科的教学指导奖。我们剑川县有这么好的美术教师令我感到骄傲。也因为有这么好的老师,我们学校的美术还有“蒲公英行动——民间美术的传承”的课题大有希望。我们大学里面的很多专家、教授、老师能够深入到我们大山里跟我们开展这样一个教育会,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交流平台,给了我们作为教育局干部和中心学校的教研员学习的机会。我代表教育局感谢你们。这是我讲得一点。今年我在云南省艺术展演活动中,那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艺术教育副主任委员,他讲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主要对我们孩子,有一次感动,有一次体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成功了。我认为无论是上午的导向课还是下午两位张老师的课,作为艺术教育,作为美术、作为音乐,要给学生审美、感受美、接近美、体味美,以后才能去创造美。这两位老师呢都上的比较成功。对于他们的得失,前面的老师都说得比较到位、专业。我只是对艺术教育很热爱,进行管理。你们的很多提法都很好,我非常同意你们的观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感动。我是以一种欣赏和感动的心情参与这个活动的。我们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白族比较多。白族的族粹是我们的瓦当文化还是木雕文化还是扎染?这东西都是博大精深的,很值得我们美术教师进一步去挖掘,我们希望来自这五所学校的这六位老师继续努力,把这个蒲公英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丰富,做出更好的成绩。真的感谢你们!无论是我们省校还是州校,还是我们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教育局,我代表剑川教育局感谢你们,各位专家能到我们现场给我们传经送宝,做了非常深入的美术的研讨,让我感动,很有感触。谢谢!


吴玉琪:下边杨浩宇老师。

杨浩宇:我觉得第一个张绍华老师,能够把中国画中的水墨和本民族的这种服饰和文物结合起来来组织这堂课,非常好。那么组织过程中她能把其中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在小学,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这样一所小学里面来讲这样一堂课,我觉得难度比较大,能够组织好确实是很难能可贵的。我想在这个组织过程当中,从造型这个角度来讲人物的难度比较大。那么,在六年级组织的话,我的观点和以上的极为老师是一致的。难度大了一些,因为学生要顾造型又要顾笔墨,在组织的过程中,难度就不言而喻了。我想我们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把造型降低一些难度,来重视笔墨。这是我的一点想法。那么,第二堂张亚男老师的课,她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组织白族的课堂,真的难度非常的大。对于我们来讲,对于扎染的一些东西我们是有一些了解的,而她对扎染的知识和技法不了解的情况下来组织这堂课,换位思考,对于她来讲,确实难度比较大。我来组织的话觉得很难,她的课堂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觉的非常了不起。这是我觉得好的地方。另外一个方面,我觉的不足之处,对学生不了解,在讲课的时候,对于学生了解扎染有多少她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在组织教学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她对扎染的材料、制作工艺等等了解的更深入一些的话,深度可能就会有了。从制作工艺,到审美教育,到怎么与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能把它们
串起来的话,可能这个课堂的深度和位置都能够解决。从课堂的组织这个角度来讲呢,两位老师各有千秋。张绍华老师的课理论性相对要深入一些,技法技巧这方面少了一些。张亚男老师的课技法技巧这方面讲得多一些,而深一层的理论,比如扎染的特点啊,审美啊,这些东西少了一些。如果能够把两节课的优势互补一下,相互能够融在一起一些,课就非常的精彩了。从教态上,张亚男老师组织的相对活跃一些。我想说的其他的以上的老师都提到了。


张志:张绍华老师的课,如果要推广的话,就像前面的老师说的那样,难度要降低一点,才更容易推广。前面有一位老师说得“儿童情趣”要多一点,表现的效果让它“情趣性”多一点,孩子们更感兴趣一些。张少华老师讲得多了一点,学生的主动性少了一点点。然后张亚男老师的课也讲得很感动的。她和学生们沟通的还是比较好的,汉族的和白族的在一起。课堂的引入比较新颖,一块布就很好的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白色在我们白族代表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提得很好。这就是有效的提问,都是跟着教学目标的。我还有个具体的想法,在课堂中张少华老师这方面做的少一点——就是说有些知识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容易忘,让他们自己操作,再去获得那些知识,他们就会记得更深刻一些。刚才那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教案和实际教学有所差别。教师要在教案的这个大的结构下面要多发挥一点,有些情况掌握不了的,比如说我们遇见一个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个新的知识点他不知道,经过一个提问后学生没有掌握,我们如果没有抓住学生这一步就等于重复前面的教学,就需要巩固一下。如果你还按照教案一步步的来,那么学生就会跟不上,你自己授完课了,学生没跟上,那也就没能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上在总的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要发挥一点点。我说的是比如像张亚男老师一样,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个个都参与,个个都去做,效果就更好一点。

段涤暇:听完了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的点评以后,我觉得没什么可以讲得了,都被讲完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了对两位老师的评课,我觉得非常好。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两位老师上课的过程,如何通过跟学生的互动,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用什么样的材料灌输到课堂里面,我们这个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活动非常的好。所以在这个点评当中,我不是说哪位老师怎么怎么样,我在他们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听完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的点评后,我感触非常的深。我在想,更应该在教育的第一线上,把这个美术教育做好,能够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搬进课堂当中。哪一些材料,哪一些内容搬进课堂当中,哪一些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比如小学六年级,二年级,像这个中学,不同的特点,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应该更好的同各位第一线的美术老师探讨的一个问题。这也更好的达到了我们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目的。所以各位老师的点评,其实也就是在默默地点评着我,是我受益匪浅。在各位老师的点评当中,思考了很多问题,在你们说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问题,都记到了笔记上。我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怎样上好美术课,怎样调动非专业教师上这个民间美术美术课,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受到美术教育的机会。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来学习的。

吴尚学:我讲讲我的感想。首先我们这个课题,是民间美术进课堂,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针对乡村的主要的是八年级的书,非专业的美术老师去上这个美术课,我们是这样一个大的编写目的。所以我们的教程编写和以往的学校教材是不同的。首先说说我们的特点在哪里,我们是把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我们不是常规下的美术教材。我们看到常规下的美术教材,云南的这个美术教材已经把我们的整个民间元素融进去了。
那么,我们的特点在哪里,我们要找到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特点在哪里。它是民间美术,而不是别的美术。那么民间美术的特点在哪里,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要传授的是民间美术的特点,如果民间美术的特点别的学校都知道都可以编,那就不存在民间美术进课堂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思考,民间美术的本质特点在哪里。我是这样想的,民间美术之所以存在,它是非常实际的实用价值的,它是源于“消灾避难、祈福吉祥”这八个字。他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围绕着这八个字来进行的。这是我对民间美术的功能的理解。然后就是民间美术的造型,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它很大的特点是“用二维表现多维”。二维就是平面的,是纵向跟横向的平面的东西。它可以表现二维,也可以表现三维,三维是什么呢?就是长宽高,就是有空间透视的。离开三维就是四维,四维是什么呢?三维加上时间。民间美术就是在二维的有限空间里面来表现多维。它的造型特点是什么?它不是常规下的,画透视什么的,那不是民间美术的功能,那是常态下的美术课。举例,我们基诺族的时候上的一堂课,大鼓,有的学生画的是平面的,(边做示范边说)有的学生画得是立体的。像这个样子(做示范)。这是几个图,二维,三维,四维。民间美术就是在二维空间内表现四维的东西。三维空间是讲得我们一般的教学。三维透视从民间美术的角度讲是不成立的。我们上了三堂服装课,一个是在勐纳,勐龙那里,有一堂课,哈尼族的老师上的一堂课。然后在纳西族的时候,上了一堂。在这里张老师上了一堂。然后,张莹莹上的那个课,她是要表现“披星戴月”的背面。在背面的时候她画了一个头饰,为了表现背面,她的人物是这样的,这样看,一开始是头部和脸部,又开始头发,这是在三维模式里去思考。假如说我们放到思维模式里去思考,有的同学可能就发现,正面形象的人,还有背面的东西在里面,这个在民间美术的角度是很容易解释的问题。它可以把不同时间看的东西放到一个平面里去。所以张莹莹是在三维模式中去思考。如果从民间美术角度从思维空间模式去思考,这个人的背面的东西画到前面来时成立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假如有学生画出一个正面形象和一个背面形象放在一起石对的。但是很可惜,因为张莹莹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所有的同学都没有组织的三维空间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在选课的时候你必须了解民间美术教育的特点才能够把这个民间美术的方法告诉给学生。我们现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比如今天上午的张老师——我们给了她一条鱼,告诉她鱼怎么做,现在我们要告诉她打鱼的方法。你告诉她打鱼的方法之后,我有了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之后,我就可以自己组合、自己创造民间美术作品出来。这是我的一个感想。现在回到下午的两个课,张老师的课。张老师的这个课呢大家都分析了很多,我觉得在专业的角度是没有很多的挑剔的。但是作为张老师,你要想到,如果这堂课不是你专业老师,而是一个非专业的美术老师上课,他能不能上这个课?这就是我们这个教材的特点,他能不能上?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白族水墨,我们是用通常的美术课的绘画工具告诉她画白族服饰的人,我也可以用水墨画别的族的人,这不是一个民间美术的概念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课不管它怎么样,张老师下了很多功夫,作为一个兴趣小组,作为一个常态下的美术课,我觉得是可以的,但进入这个民间美术的可能,我觉得进不去。这是我的看法。然后就是张亚男的这个课。昨天晚上我们就听了她的备课的方案,就进行了议论,最后又花了很多时间由杨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作为补充,张亚男的课能出现了意外的一些效果,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对这个东西很陌生,她又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给我们这个课增加了很多生动的亮点。我觉得张亚男这堂课讲“民间美术的发展”,进民间美术教材是可以进去的。当然张亚男对民间美术背景的介绍,纹样的展示可能由于条件原因做得不是很详细,张亚男的课的弱点就是还不够完整,像杨浩宇说的那样,可以从扎和染的方面去介绍,它的工具它的步骤什么的,都不是很详尽的。从课堂效果上看是有亮点的,要做好一课的话还要下点功夫。这是我的一些感想。


谢丽芳:我现在要提几个问题,我还是以提问题的方式,因为我们甸南的、中心学校的包括我们的教研员和老师有好几位都在这里。我想问的一个就是我们甸南有多少小学?

甸南镇教育局:15所。

谢丽芳:15所完小,对吧?

甸南镇教育局:17个教学点,2所中学。

谢丽芳:好的,一共多少学生?

甸南镇教育局:小学是2858。原来是3000多点。

谢丽芳:现在这样吧,15所完小加上17个教学点就是32个学校。那么我们现在是32个学校,总共是2858个学生。那么如果去掉2所中学,就张绍华,还不是单纯的美术老师。

甸南真教育局: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

谢丽芳:我想再问,张绍华老师你现在上的什么课?上这几门课?

张绍华:25节课,六年级语文、六年级思想品德、美术、还有体育,三年级的数学、三年级的音乐,还有远程教育的接受和管理。

谢丽芳:那整个就算七分之一个美术老师。我们现在32个学校的美术课全部是非专业老师来带的?

甸南镇教育局:对。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专业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老师。

谢丽芳:好,我再问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定岗,能不能定岗定编?能不能再进美术老师或者音乐老师?

这五年之内你们进了音乐或者美术老师没有?

甸南镇教育局:小学校有,中学没有。

甸南镇教育局:小学一般情况就招语文和数学。

谢丽芳:还有个问题我也想问,因为张老师是我们这的高级教师,如果我们平心而论,你们更看重他作为美术老师的身份还是数学老师的身份?
甸南镇小学中心校校长:应该说,如果真正的执行新课标,我想应该让他去当一个美术老师。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应该是数学老师或者别的。
甸南镇小学老师:他评上这个小学高级教师是因为他的语文数学教得好,在学校里他的美术教得好,做了不少贡献,美术的贡献大。

谢丽芳:实际上不光农村小学,城市小学也一样,如果哪位老师想从美术——因为音乐老师会参加一些大型的活动——可能会好一点,美术老师想评高级教师是很困难的。但从湘西的角度讲,因为“蒲公英” 最早是从湘西起来的,湘西的老师,包括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是美术老师,五四标兵是美术老师,特级教师是美术老师。也有人因为美术因为“蒲公英”获得了“徐特立奖”,当然这个也是个特例。这样很好,希
望是这样,但有很多困难。对不对?好。那我回到这两堂课上来,我想,作为我们中心的教研员,因为我们的教育局的李老师是管音体美的,他代表教育局给我们一个我们无限制。但是我要回过来说,我们中心校的老师,你们来看,这两堂课如果不是在这里,拿到别的地方去上行不行?


剑川县教育局:这两堂课应该是可以,尤其是后面的课更可以。

谢丽芳:因为我现在考虑什么问题呢,我们是在白族做调查,不仅是白族,我们要做十三个民族,也就是说在中国,十三个民族要做这个教材。如果我们在这里的这堂课甸南中学的老师不反对,那实际上我们在汉族的教材里还有苗族的教材里我们都可以考虑这一堂课。一个是从亚男这一块来讲,我们有一些前期的在文化含义等方面的介绍可以加强,因为我们可以反复的提炼。它是一堂好课,内容并不是很难,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所以我们在苗族和汉族的教材中可以考虑。好,我再讲一个问题,张亚男的这堂课,给了我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什么?就来源于昨天晚上,一开始张亚男把教案讲出来之后,实际上是很混乱的,好像把整个东西打了一个结。而我再讲一下,张亚男做事很认真的,我们事先没来过,她在前期查了大量的资料。她的这堂课实际上和王水的那堂课是离得很近的。但是在昨天很晚的时候,因为感觉大家都很累,所以大家都休息去了,我们剑川的老师一直陪着张亚男搞到十二点,一直陪着亚男把她的课从头到尾捋清楚。那么我就觉得咱们这个教材的编写,这两边离了哪边都不行。我们这边,因为我们的青年教师,她们接受新的东西很快,吸收的很快。但前期你要尊重当地的白族老师。这两股力量就是一
个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还有另外一个资源,她们的导师就是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负责人。我现在又回到杨永清老师提到的问题上来,我觉得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教材的编写很重要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