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刘忠红老师讲座录音整理
2010-10-05 07:33:00 | 浏览3911次

图片11  鞋垫

图片12  老虎鞋

图片13  鸳鸯枕头套

图片14  婚庆习俗



    老师们看看,这里有些少数民族的民间用品以及我们汉族的一些用品,左下角这个由于时间比较长了,所以颜色有些灰了,这里就是一种橙色的运用、翠绿的运用,还有蓝紫的运用,柠檬黄的运用。这是孩子的围嘴(见图片15)。在一些儿童用品的色彩表达上,显得更加突出,更加明了一些。民间设色讲究的是一种色彩视觉心理效果,它是表现性的,而不是写实的。色彩形式通过象征和装饰手法使人产生联想感受,这种联想感受不是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它呈现出来的这种色彩效果是带有色彩共性的象征之美。没有人认为这个大红的青蛙(见图片16)是给文人士大夫使用的,这种色彩的装饰运用一定是给孩子的、给儿童的。这种东西可以给我们在色彩共性上达到一种和谐、达到一种共同的认知。还是因为前期准备的问题,如果老师们对我讲的这些关于色彩的使用的方面做更细致的了解的话,下面三位学者的学术著作可以帮助各位老师:李广元的《东方色彩研究》、王树村的《中国民间画诀》、R.R.马雷特的《心理学与民俗学》。

图片15  围嘴


图片16  民间玩具



      根据上面讲到的三个方面总结一下,民间纹样与原始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的规约中呈现个性自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层次,这个历史是指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在这个大的历史中各个民族在民间纹样的造型,或者在纹样的设色中是有自由性的。也就是说,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貌和特色。在这个民族中,它又形成历史性的传统规约。在这种规约的统摄之下,民间艺人的个性是自由的。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村子里的老奶奶和小媳妇,她们拿着的剪刀是共同的,她们剪的纹样是共同的,但是她们表现出来的纹样的形态、纹样的造型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民间纹样与原始文化的那种一脉相承依然是符合我们今天的这种美学规律的——就是在同一中求变化,或者在变化中求统一。这种审美创造合乎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愿望,所以民间纹样能够长期在中国社会中被传承应用,这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下面我想谈谈民间纹样怎么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首先我想谈谈前提条件,就是对于儿童美术而言,美术活动的题材本身是不存在难易的,(而)主要是我们怎么来组织孩子学习(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统一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共性。所以只要老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够很好的调动孩子的认知能力,我认为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把一个民间传统文化的题材,或者一个文化观念引入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当然,这个问题在座的老师一定是强于我们的。
    我还想强调一点,刚才谢老师提到的那套美育丛书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我的合作伙伴姜霞老师和我一起共同编写出来的。这次活动由于姜老师临时有事参加不了,现在是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一块过来的。现在我和这个同事主要是做高校这部分,我们的美术精品课程已经被河南省评为精品课程,现在希望把我们这个精品课推荐到国家级的精品课。我对民间美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停留在2005年,不是近几年的。这个研究实践我们是从1999年开始的。所以今天我带来的这些东西,比起在座各位老师来说已经不是那么显山露水了。但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做的这些东西不是先从文本工作开始的,(当时)我们先做的是美术实践教学。我们整理出来的这些东西不是空洞的,我和姜霞老师首先是利用暑假找了个小学办了一个免费的实验班。而孩子的选择,有大学教师的孩子,有农民工子弟的孩子,还有街道上做小商贩的(人的)孩子,所以我们的儿童学员非常广泛。然后在实验课程中,我们首先对民间纹样、民间文化做了梳理。老师们都知道,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中有好多都带有迷信的东西,是一些巫的东西,是一些方术的东西,这些不适宜做美术教学用,所以这个筛选工作量非常大。然后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后,在郑州的陇西小学、文化路小学、金水区的艺术小学做了两年的实践课程。当然,这些学校的校长们非常支持,他们把课程表给了我们,我们可以很完整的把一个班级当做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很好的和孩子们合作。然后从合作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改进缺点,一点一点的做过来。所以我们经过将近四年的实践之后,才开始着手编写我们这套丛书。我们这套书主要是给小学美术老师阅读的,不是给孩子们用的。这样老师就可以用渐进的手法,很快的把握民间文化的一些核心的观点,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主题。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些教学案例。刚才提到的在一些题材的使用上不存在难易,关键是教师怎么组织我们的课堂。下面我就以“龙”作为一个案例,在低年级怎么使用(的问题)。在低年级我们使用的教学手法,主要是故事、游戏、临摹和参观。我们不要求孩子去理解,我们也不要求孩子去懂。我们只要求孩子知道就可以了,甚至是你不知道但是你有点印象就可以了。下面是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从)给孩子介绍龙的九个孩子开始。这样的话题容易吸引小小孩,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首先是老师介绍这九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为了把古老的文化(能进入)孩子潜意识中,我们费了很多功夫,包括编了儿歌、顺口溜,比如“中华巨龙大家族,龙生九子各不同”。这是一个拍手歌,孩子们拍着手来唱。比如“二龙二龙叫好望,爬高望远当哨兵”,通过这些浅显的儿歌,孩子们能够理解“龙生九子各不同”的含义。随着龙的这个课题到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连续性的开发,这个龙的图形是人与人之间兼容并蓄的结果。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的手法可以是非常灵活的。通过领着孩子们参观,去直观的看这些东西。让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在民间是怎么被使用的。对民间美术的不了解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17  生活中能够看到的”龙”的运用



图片18  低年级学生关于“龙”的主题的作业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悲哀的经历,就是1996年我拿着一张“娃娃抱鱼”的木板年画到我们中原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去。当时小学正在放学,孩子们从课室里出来。我就举着这张画,站在学校门口。我截住一个三(2)班的学生。我说:“阿姨给你们拿了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画,你们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送给你们。”当我把这张年画展开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喜欢。一个孩子跳起来,一把抓了过去,把画撕烂了。其他孩子马上指责这个孩子的行为。我说:“还有一个问题,这张画好看吗?你们喜欢吗?你们知道这是谁画的吗?”。一个孩子回答:“这是日本人画的。”当时我呆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干了些什么?我问:“你为什么认为这是日本人画的?”他说:“中国没有这么漂亮的小孩,这张画肯定是日本人画的。”漂亮的小孩就应该是日本的,漂亮的玩具就应该是日本的,先进的东西就应该是美国的……我很受刺激。我希望通过游玩,通过参观让孩子们知道,龙的儿子是这样的。我们的孩子将来肩负着建设我们社会的责任,因此我和我的合作者在这个课题中强调一种隐性的文化输送。我们做这个文化传统的教育的时候,就像一条小溪。小溪里带着很多山上的树种,顺着这条小溪流下来。这些种子什么时候见到阳光,就会在那个时候的孩子们的心里发芽。但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时候会发芽,所以我们这个实验从1998年开始。通过领着孩子参观、游览、讲故事——当然,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条件,河南是中原腹地,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参观。有些龙很凶猛,它被装饰在刀柄上面;有些龙喜欢说话,但是责任心很强,所以就把它放在门口,守护着我们的大门;还有饕餮,由于它的胃口很大,所以就把它装饰在一些食器上面。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并没有发现孩子们在这个“龙”的面前有什么畏惧感。当我们通过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龙的这九个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功能的时候,我们就问孩子你们喜欢做龙的第几个孩子啊?这时让孩子们自己做出来他们希望做的那个孩子的形象,比如一个孩子想做饕餮,所以他张大着嘴,作出一种吃相。孩子们也通过图形、色彩,可以表达用语言不能表达的那种内心的感受。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也可以起到表达内心感受的作用,只是绘画的形式其保留的效果会恒长一些,但是表现的强度是相当的。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小小孩,我们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当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之后,我们就开始让他们临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强调“孩子们这样画好”或者“孩子们不要怕画坏”,因为从艺术创作的本质来说,它不存在好坏。也许老师只是想鼓励孩子们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可是孩子们听了不一定就这样理解。因此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语言是“这张画的特点是……”。从孩子的画里面可以看到,孩子们已经不是机械的临摹。我和姜老师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强调孩子应该有性别的区别,有个性的区别。从孩子们的作业来看,不同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差别。当我们评价孩子们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尽量去找孩子们的特点。比如有的孩子画的时候使用圆规,我们就去找圆规的特点,你看孩子用圆规画出来的画非常干净,像这样的孩子将来做一个医生一定非常好。比如有的孩子画画的时候喜欢用橡皮擦,他一直在努力的追求一种他心里认为是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就会对这些反复使用橡皮修改自己作品的孩子说:“你看这个孩子表现得多好啊,他为了努力的使自己心中的那个美丽的图画,他在反复的追求着”。这时有孩子会反驳我们:“老师,他反复的擦,把图画都擦脏了。”我说:“宝贝,他擦脏的这个地方,是他八岁的时候在追求未来所留下来的一个小小的脚印。”孩子们哄堂大笑,接受了我们这种审美引导。我和姜老师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不断的记录孩子们的绘画过程,我们非常注意看孩子的脸。课后我们会拿着孩子的作品跟他的班主任老师——一个数学老师,进行交流。我们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理念,一种隐性的教育输送,就是让这条溪水能够把种子舒缓的流入孩子的心田。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的作业我就不再做深入细致的点评了。在座各位美术教师你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孩子的作业里的一些独特的东西。
    在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体验、讨论、欣赏、联想表现。因为九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发展,他们开始进入青春期。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并不强调孩子的联想表现,在临摹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的把自己的一些东西融入进去。如果你对这些低年级的小孩要求联想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瞎想。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联想和瞎画是区别不开的,所以在教学实践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一些特别的组织方式。我们还是以“龙”这个案例来谈,我们会比较深入的向孩子们介绍龙身上的每一个结构。龙是利用了各种动物的优点,来构成自己独特的面貌。我们认为这也是符合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理念。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我们就需要非常具体的分析一些造型上的东西,包括龙的造型是由多个动物的特征构成的。为什么要把多个动物的东西揉入到龙的身上,这时就可以很自然的把中国传统民间纹样装饰中的借物托情、借物表意的原始审美方式介绍给孩子。比如比较典型的“鱼跳龙门”(见图片19)这个木板年画的例子。我们不离开美术本位,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讲解鲤鱼的造型的特点。然后介绍“鲤鱼跳龙门”的这种命运的改变,鲤鱼在跳龙门的过程中,龙门是一个坎,鲤鱼一次又一次跳龙门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这个坎。这时跳不过去的,或者是怕疼的鲤鱼就不再坚持跳了。有一条不怕困难的,甚至是愿意付出生命来改变命运的鲤鱼,通过反复的跳,它身上的鱼鳞被抖落了,在最后的一条中,它越过了龙门,变成了龙而不再是鱼了。龙,上可以翻天覆地,下可以翻江倒海。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要在人前显露,必在人后吃苦。我们在实施教学中,我们不太注重作业最后的结果,我们更重视的是这个过程给孩子输送了什么样的美感信息。通过我们的教学,把“龙”这个课题可以延伸和延展开来。另外,我们选择这种比较喜庆的内容(见图片20),是希望让孩子们了解到民间美术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表意的装饰方法,来表达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然后我们进一步引导孩子进行联想表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一种与众不同的,但是又带有审美理想的图画。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的画没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和视觉撞击。但是这些图画非常有味。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所以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激励我们的是这些孩子,奖赏我们的也是这些孩子。我们之前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在课堂的40分钟被我们的孩子化解了。上完课之后,我们都非常享受,非常陶醉。

图片19   鲤鱼跳龙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20  鲤鱼题材的作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21  中年级学生关于“龙”的主题的作业



      下面介绍一下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这里我们强调考察实践、资料收集、赏析比较、创作设计。现在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了,而且高年级的学生缺乏自制力,非常容易出现网瘾的情况。所以我们通过鼓励孩子(合理的)上网查阅一些资料,能够参与一些民俗活动,比如灯会或者庙会,让家长带孩子们参加这样的民俗活动,亲自去考察一下。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参加一次庙会之后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老师,我妈妈在花钱的时候,总是把一些最脏的、最烂的前拿去买东西。然后把最干净的钱留下来。结果我们在参加庙会排队买门票的时候,我发现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有那些乡民们他们都是拿着最新的钱去买门票。老师,过年真的什么都是新的,连花钱都是新的。”那我问他:“那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相信不相信,明天就会有能力克服这个困难,明天就是新的?”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那些乡亲们拿着最新的钱到庙里烧香是一种宗教的虔诚,但是我们已经有杂念了,很复杂了,很灰了。但是孩子从他们的那种角度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所以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无论拿来什么样的民间文化,我们都可以比较自如的把它引入到美术教育中。不仅仅是比较本源的所谓的美术的东西。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为了优秀的纳税人,是国家的建设者,所以不管他们的图形结果如何,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心去感悟什么东西了,我觉得这就是课程价值。
    刚才说的是一个插曲。现在我们看看这张作业(见图片22):这个孩子用了一个饕餮纹(来装饰)。本来饕餮纹是用在青铜食器上的纹样,结果这个孩子把它画到麦当劳(汉堡包)上面去了。刚才讲到的龙生九子,其中一个耳朵非常好,被经常用在我们古代的钟鼎上的。这个孩子就把这个纹样运用到录音机上(见图片23)。我们看到孩子们使用这些符号使用得非常恰切。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搜集,到民俗活动的实地考察,再到课堂上老师的一些赏析、比较(之后),我们就要求孩子们进行一些创作设计。比如这是一个孩子设计的儿童玩具(见图片24),因为他记得小时候他玩过一个玩具,拉的一个拖车是一个小鸭子。他认为鸭子反应不了这个玩具是给男孩还是女孩玩的,所以就设计了一个龙的玩具,认为是给男孩子玩的。另外这个是一个男孩给拳击运动员泰森设计的一个腰带(见图片24),他说泰森有暴力倾向,比赛的时候经常咬人家,所以他就认为要用龙管着泰森。因此他设计的这条腰带上有很多刺,当泰森不守规矩的时候,这些刺就会扎到泰森,就是为了不让泰森有这种暴力
行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22  高年级学生作业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23  高年级学生作业2

图片24  高年级学生作业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25  高年级学生作业4



    当我们听到孩子的解释的时候,我们真的很感动。我们为孩子喝彩,自己也得到了极大的享受。

图片26  低年级孩子的作品展示

 
      上面这些作品时二年级的孩子的作品,里面主要是一些临摹作品。有童子、布老虎,还有中国纹样中使用的传统的符号,有卷草纹、云纹、如意纹等。尽管这是临摹,但是里面都有很多他们自己个性的东西,还有孩子那种天真和童趣。像右上角的那张画的作者家里五世同堂,所以画的这个形象非常融洽。左上角这个龙的作者是班上的班长,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很霸气,也很有责任心。所以通过作品中龙品质的展现,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些东西。左下角的这张小老虎的作者是一个很胖的孩子,但是他很善良。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说这个孩子无论是给灾区的孩子捐款,还是给山区贫困儿童的捐款的时候,这个孩子都是班里捐的最多的。而且这个孩子参加文艺活动非常积极,很有热情。右下角这个临摹吉祥纹样符号的孩子,她的父母都做生意。这个小女孩脚趾甲盖上都画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手上因为学校不允许孩子的这些行为而没有画上图案,但是我看到她的脚上画了。包括她的大臂上都贴了一些很漂亮的贴纸,这些东西她都不会给其他老师看的,只是在美术课的时候,她拉起袖子让我欣赏。所以她在临摹的时候,她都把一些非常美好的纹样临摹下来,把吉祥的、美好的寓意都画进来。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些行为有点反潮流,或者有点问题。其实跟这些孩子交流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孩子比我们想像要闪亮得多。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这种隐性的东西。

图片27  中年级孩子的作品展示

 
      上面是中年级的孩子的作品。左上角的作者把虎头鞋变成了护耳,这是一个农民工子弟的孩子的作品。她说她的爷爷是个捡破烂的,冬天的时候耳朵冻得流脓,手也冻得流脓。她爷爷看电视的时候喜欢把电视的声音调大,但是她爸爸妈妈觉得电视声音太大会影响她学习。所以她给爷爷设计了一个保护耳朵的东西。她使用老虎的形象,是因为她爷爷拾破烂的时候经常遭到人们的欺负,所以她觉得做一个老虎的形象可以帮助爷爷辟邪,把邪恶的东西吓走,所以她把耳朵设计成像尖尖的小刀一样。但是由于这个是设计给爷爷的,所以上面用了很多花朵,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心地是非常善良的。虽然这个孩子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号,但是通过她的作品我们还是能看到孩子内心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她使用的颜色是偏暖的紫、很强烈的黄河柠檬黄等。像右下角的这件作品是一个孩子的联想,画了一个环保汽车,这个汽车不是烧油,而是烧水的,而且这个水可以反复的运用。这里的设计灵感就来自民间纹样的水纹的运用。左下角作品的作者认为,现在大家用的手机没有儿童的造型。当时因为比较早,那是1999年的时候,用手机的孩子还不是很多,但是周围的大人很多都已经用手机了。当时这个孩子认为如果能把民间的十二生肖做成一种手机的外壳造型可以增添手机的设计感。后来我把这个孩子的理念推荐给河南木板年画社的社长,能不能用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包括门神做成手机贴画。现在这个产品正在开发,而灵感就是来自这个孩子对手机的设计给我的启示。在这个练习中,我们比较强调男孩要有男孩的特点,女孩要有女孩的特点。
    有一次我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下课时一个男孩子看到一只树虫,就把树虫拿在手里,说:“妈妈来哄哄你咯,噢……妈妈下班回来就会给你喂奶咯,噢……”男孩是这个样子的?现在不管是学者还是专家,希望我们能够把一些很大的概念在实践中,通过一些很小的东西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下面我们拿了一组五、六年级的小女孩的作品。

图片28  高年级孩子的作品展示



    这时我们要求孩子要有自己的想象了。当时我们讲了一个喜字,这个喜字已经不是一个文字了,而是当做一个符号来使用。通过对这个符号的讲解,包括孩子们在网上搜集资料,然后经过孩子们的讨论,这组小女孩就做了上面的练习。左上角的蝴蝶是设计的一个发卡,这个孩子通过搜集网上的资料,发现古代的女孩子是戴花的。她说,古代的小女孩和小男孩都是长头发的,但是小女孩的头上是戴花的,因此她这样是用这个喜字,把喜字和蝴蝶重叠在一块。而右下角(画这件作品)的这个女孩子说,有一天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能够像婚礼一样快乐、那样喜庆该多好啊。所以她设计了一个书架,就是少先大队活动中心的书架。她认为如果我们的学习氛围能够像婚礼庆典那样的喜庆该多好啊。其实她反应的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们的一种感受。其实这些孩子的心里是很干净的,她实际上说的是我们现在上课不快乐,她是这样来表达的。左下角(画这件作品的)这个孩子设计了一个贺卡。贺卡开门见喜。这是一个手工的设计图,将来在进行手工制作的时候,这个屋檐可以打开,然后门上画的扶手不是龙的孩子,而是两个小人,她说老师当了老师就两袖清风。当这个贺卡的门打开的时候出现的是一个吉子,合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喜字,表达了孩子对老师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中间这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字母杯。这个孩子说,家里只有妈妈和我。她的爸爸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所以我们把这个信息赶紧汇报给她的班主任,反映给她们少先队的辅导员,然后再课堂中我们也格外的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这些关注不是溺爱,而是一种常态的关怀。
    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想说作为美术,可能更多人关注的是“悦目”。美术是视觉艺术,强调视觉表达的强度。但是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的“悦目”找到了一个介质,我们最后通过教育还是为了赏心。孩子们现在面对的这样一个世界是纷繁的、复杂的,孩子们怎么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奋斗自己的人生都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希望让孩子在大千世界里能够对故乡有一种眷
注。当他长大以后,他会惦念着自己的家乡、他怀念着故乡,这就可以了。
    今天的机会很好,我想多说一点。我觉得老师们在做视觉、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当老师们把前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做完以后,老师们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之上把教育再升华一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例子——刚才我给大家介绍我的论题民间纹样的时候,我提到了一个人性的、人的本能的用色——我们在三年级美术课上有一个女孩子,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作为美术科代表除了帮我整理一些教学用具之外,这个孩子还会帮老师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对这个孩子非常熟悉。结果这个孩子画的画——当时我们的作业是设计一个铅笔盒,那时我们讲的是四季花卉,包括春、夏、秋、冬的(花卉)——这个孩子用荷花设计了一个铅笔盒。她在介绍自己的意图时,她说:“冬练三伏。”我觉得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是有问题的。她设计的这个铅笔盒是激励自己,在学习上要冬练三伏、夏练三伏。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就一个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孩子。我仔细看孩子的“铅笔盒”上用黑颜色勾了一条边,于是问:“妞妞,你用黑色的边是要表现这个铅笔盒是用铁做的呢,还是用塑料做的?”妞妞回答:“老师,我随手就画出来了。”我又问:“那你觉得是不是画得很有表现力?”她说:“我觉得我画得很有表现力。”当时我还摸不清楚具体的状况。当时看她画的荷花是粉紫的,非常漂亮。第二次我们做作业练习的时候,为了鼓励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物品而给城市带来很大的环保压力而做的一个课例设计,就希望孩子们能够用手绢,能够用反复循环使用的物品。而这第二次课程的用四季花设计的手绢——当时给男孩子的作业要求是“封侯挂印”这样的纹样内容——这个小女孩在小手绢的中间画了一朵花,手绢的四边是方的,她借用了水纹的圆弧形画了一条边,非常漂亮。但是这个孩子又用了黑色的边,于是又问:“妞妞,为什么这么漂亮的水纹你有用了黑色的边呢?”她说:“老师,我不是说过了吗?黑色很有力量。”后来我拿着这个孩子的画,去请教郑州财经学院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叫周正。他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讲少年犯罪、少年网瘾的一些心理分析。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