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考察报告
2010-09-29 07:44:00 | 浏览797次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考察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宋烨



    为进一步完成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云南为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纳西族、白族等6个少数民族编写美术教材的任务,根据实际教学安排,于2010年4月12日至5月7日,在谢丽芳老师的带领下,远赴云南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等地,对当地民情,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民间美术进行考察,并多次就编写教材进行讨论。这次考察时间最短,但收获很大。亲眼目睹了当地淳朴的民风,更切身感受到了众多民族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实践课,我们全体青年教师志愿者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空前的使命感增强。现将西双版纳地区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初到西双版纳,我们全都被那里的热带景色所吸引,在当地教育局的带领下,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考察学习和参观讲座。对于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我们还是了解颇少,真的来到此地,我们才真的可以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文化,才发现,原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魅力。
    首先是对西双版纳山的印象。南方的山和北方的无论在形状、质地和植被上都有很大不同,虽然早就知道这一点,但这次确实亲身的体会。北方的山没有南方的高,北方的山没有分明的棱角,少见陡峭的山崖,而南方的山则高耸入云,峭壁耸立。北方的山上零星分布着粗大的树木,远远看去,看到的往往是裸露的土壤,而南方的山则以葱郁的灌木丛为主,漫山遍野,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全是自然绿色,而这是以往见到的人工经过修整的草坪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绿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没有任何的修饰和破坏。生长在这里的民族也会像周围的山一样,有着纯朴的民风。
    淳朴的傣族有着自己的节日。来到西双版纳,正值傣历新年时,泼水节是这个民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的标志,时间为每年的公历4月13日至15日。泼水节活动的内容,除了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等,虽然这些都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但是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民族精髓,编写教材,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淳朴的民风有的时候会使人联想到未开发,贫瘠等词汇。这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相对欠发达,所以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导致云南少数民族学校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然而这次云南之行所考察的学校在我的印象中不仅仅于此,更有一种别样的深刻记忆——考察的学校有市区,乡镇小学,也有城乡结合的农村寄宿制,自然条件造就了那里的贫乏,但他们的教育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机盎然。
    勐龙镇中心小学的石东风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感受傣族文化。再次乘车来到景洪市勐龙镇,当地中心小学的夏校长和办公室主任张老师亲自接待,给我们讲解傣族的历史、风俗。让我们更多的感受这个别样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热情和对课题组的支持让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身上的责任。哈尼族的李冬梅老师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我是爸爸,你是妈妈,以后的教材就是我们的孩子”。
    回到我们的教材中,我们从当地了解到,在民族民间文化这方面来说,近年来,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影响下,不少云南的小学已增加了“民族教育”这门课,专门介绍各少数民族的习俗和传统;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乡土传统文化教育试点,如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社区教育项目等在各学校的开展等,也同时从文化多样保护的角度促进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各个实验点校的老师和学生,包括各级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已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保护意识,以上都是值得我们“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学习的。另外,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交汇、融和中,如何提高人才的民族精神素质,使之经受住多元文化的考验,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形象,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在新修订的课程计划中,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部分有关的自然学科都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以形象化与情感见长的美术学科。这些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本次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部分县乡镇中小学校长、老师组成的教育学习考察团队,高效率地到部分学校以及拜访当地民间艺人和专家去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寻经问道,足以看出教育局领导对我们活动的支持,和推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及民间美术传承教育发展的决心。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及当地少数民族教师和教育局领导几次在中途开展了民族简易美术教材的编写会议,就民族民间美术如何以美术课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切入点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激烈的讨论。我们教师志愿者前期查找的资料和初步建立起的教材编写框架,层层筛选,层层把关,以最高、最严格的标准来确定并完成我们的初步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课堂完整性和40分钟内必须完成一课,每个志愿者在自己负责教材编写的民族要讲一堂课。
    当我站上讲台的那一霎,我不再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单纯的讲课,不仅仅是为了体验那40分钟紧张的课堂。此时,我们不仅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知道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此刻,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识向他们毫无保留的敞开,让他们完全的去获得,去吸取。课堂上孩子们那样热情,他们积极的配合着、积极的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很明显,山里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的最大区别,就是真诚不高傲,他们平易近人,他们给予我们热情、给予了我们赐给他们更多知识的能量。
    一张张稚气的脸虽然可爱天真,但是它的背后却背负着沉重的客观现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透着对知识的渴求,更使我感受到我们来这里的意义重大,他们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先进的教学器材,但是我相信,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但可以更好的保护好他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能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希望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实施的。
    丰富的民族人文、自然资源是构建各所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以校本课程来支撑校园文化,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挖掘当地民族民间美术元素,在活动过程中使之课程化,融入到师生的生命之中并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是值得我们蒲公英课题组研究、实践的重要课题。 这些精彩的文化元素更是要靠长期的积淀,这就需要的不但是我们这一次特殊的行动,而是全社会的长期关注和一种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机制。
    这次云南西双版纳的民族考察是短暂而富有意义的,充满了感性和激情,在那种说起来闭塞,但充满很多生活情趣的地方,让我们都逐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成就感。虽然对校园中的每一名学生,每一寸土地都还没有完全熟悉,但在这里的一点一滴,孩子们每一张纯朴的笑脸,已经唤起我对这片热土的怜惜。这种怜惜并不是我们6个青年教师志愿者所能承受之重的,需要有前赴后继的人去感受、去继承。也许,很多人都体会不到这其中的辛酸与快乐,但是,我相信,真正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有一种灵魂的触动吧。



编辑:翟闯(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