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云南考察——在云南大学与尹绍亭教授和杨德鋆教授座谈录音整理
2010-09-29 07:54:00 | 浏览684次

云南大学与尹绍亭教授和杨德鋆教授座谈录音整理

整理人:宋烨
时间:2010年5月8日 
地点:云南大学
对象:杨德鋆教授、尹绍亭教授

参加者:谢丽芳、吴尚学、张莹莹、骆艳、宋烨、刘晶、石静、张亚男、李晓、王水

    怎么样让小学生感知?
    第一:要形成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比如傣族都知道是水傣,但是也有旱傣,有些离水远的,就是旱傣。还有不要给民族随便扣帽子,比如哈尼族是火的民族,这样的话最好别用,因为没有科学依据。在道德观念上,思想,文化最基本的思考上。比如今年的傣族泼水节,还成了洒水节,就是因为没水,如果连续这样三年,估计就真会变成洒水节了。任何地理和自然地变迁,都会导致文化的变迁。所以不要随便归纳一个民族。

    大鼓这个,也有一个传说,标志性的舞蹈,大鼓舞,与大鼓有关,但不等于说他是一个大鼓的民族,有时候在民间,有一个习惯,以大鼓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候会变成反义词,就是人憨,用这样一个归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因此不用一个现象来归纳一个民族。诸如此类。纳西族白族藏族,在文化习惯上,有共同性。基诺族衣服上圆形的花纹,延伸出文化内涵和故事。那就是月亮花,男男女女都用,女的更多,男的在背上,小孩很小衣服上就有。基诺族是一个森林民族。在农耕以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白天靠太阳,夜间的照明主要靠月亮。因此把月亮变成了心理上的幸福生活。祖先对后辈儿孙的关系,生命的象征。有一个故事:祖先最早的时候,从天上下来一个月亮仙子,像汉族的嫦娥,跟基诺族祖先相恋,成为一家人,天神不允许,要加害于他,月亮仙子为了不让心爱的人受到伤害,忍痛割爱离开了,走的时候,恋人猛追,往树上爬,扯到衣角,刚好是一块月亮花,基诺族为了纪念祖先,就把撕下来的这一块,刺绣在自己身上,成为基诺族非常重要的标志,比基诺大鼓还要重要。基诺族的服饰可以发挥。花纹,线条交叉类似几何纹,其实是栅栏。怕出现天灾,心理上的保护基诺族的安全,一代代传下来。25‘00

    月亮花花型,位置,是否可以变动呢?
    实际上已经变动了,外部文化进入比较多,已经有很大变化。过去,女性胸前和背后都有,男性少一些,会在背部有一个方块的拼布,有一个圆形的月亮花。是内放射装,现在色彩很多,小孩月亮花很小,1、2岁在襁褓中的小孩的月亮花有手拇指大小,在衣服某个部位。还有保健功能,小孩生下来哪个部位有毛病,就在哪个部位弄伤一个月亮花,盖住他,好像是月亮的吉祥、特殊的神性,能够帮助他。大人也是。挎着的包包上,出来表演的月亮花也很夸张了。

    妇女在怀孕的时候,5个月以后再身上做一些兜兜,把腹部包起来。并不是所有基诺族妇女都有兜兜。月亮花就是服饰和包包上,还有表演的道具上。

    所有其他民族也都要注意,不能在基诺族出现太阳鼓这种说法,当地的鼓,是鲜牛皮固定在上面,打几个孔,用木钳插进去,对牛皮固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音乐上讲的音差。太阳放射状的外观,里面就是音差。有鼓语,敲鼓时嘴在动,记忆里留下的口普。
    基诺族是鼓得民族非常不确切。不要把一个民族简单的概括为某个民族,傣族是水的民族有一定的道理,他们因水而居,有水傣,但还有汉傣和花腰傣。作为美术来讲,不要把某一个特征扩大到某一民族。

    大鼓以前只能长老大,现在谁也打,以前女的不能打,现在也打了,那天晚上我们去一个村子,全是女的在表演。文化消失很快。生态博物馆,也消散了,以前文化的代表性来的特别朴实,现在我们进去,房子都要塌了,摇摇晃晃。做的很差,有很多原因,基诺族的文化很丰富,采集、狩猎、歌舞。之前那个人的妈妈能唱三四百首民歌,父亲弹,母亲唱,每天晚上唱到很晚,走了以后就带走了,儿媳妇只学了几十首。
傣族州里面也有问题,要做傣族,州长说就到江边的村子,在那里是婆婆的村子,那里有支持,基诺族也是有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民族,什么都要国家给。本身文化的原因,以前是长老说了算,岁数最大的,年轻人听长老的,现在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喝酒,迷彩,自己的文化什么都不懂,且模仿外界文化很严重,这些人当权,老人都靠边了,年轻人对基诺族的文化不感兴趣,真正懂基诺族文化的人边缘化了。世俗权力不权威。基诺族断代了,权威性没有了。村子里人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不做,还从别人那里找原因。主要靠当地村民自觉,我们再去做努力也没有用,需要他们自己反思。等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再去。另外,基诺族是个生命的民族,还不习惯商品经济,外面人来了,他不接待,对旅游这个东西非常陌生,也有人想做,但没有搞起来。熟悉橡胶种植。

    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教材,又可以让孩子了解文化内涵。基诺族有没有自己的宗教?

    有自己的崇拜。比如有自己的猎神,树神之类的。
    

    有没有自己祭祀的道具?
    道具不重要,但是唱词很有特点。基诺族是“生硬”的民族。宗教是对自然地崇拜,什么样的自然观念,不要去追究它的宗教意义,现在不合时宜,而是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乡规民约,现在来说还有很大的意义。对植物的利用,比如上山,在地上插个什么样的花来辟邪。葬式的时候做假面,乐器也不错,小短笛,狩猎的时候敲得竹筒。价值观很难去体现。老的价值观不等于新的。

    对长老的尊重体现在唱词里?有厚厚的一本,音曲的唱词,叫“贝纳多”。森林民族,虽然刀耕火种,但是非常珍惜森林,傣族,基诺族还有一个坟林,死了之后葬在那里。这些林连砍柴掉下来的枝子都不能往回拖,还有风水林。还是爱惜它的生态。只是社会发展那个阶段,处于较原始的阶段,不可免的要烧山。但是向西双版纳这个民族,没有种树的概念,种树觉得不是人干的事,是鸟兽干的事。觉得树是自己长出来的。人不会种。因为当地的生态,太有利于植物庄家的生长,再有就是敬老爱幼。还有爱美,不管穷富,都爱美。吃饱了爱美,肚子饿也爱美。基诺族的衣服,全国找不到同类型的。勤劳的美德,写在儿童的书里,就是对儿童很好的教育。刀耕火种是个很好的问题,基诺族非常适应当地的生产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十三块,每年种一块,到了13年,这块土地已经成森林,就这样持续的利用。为什么要这样做?剩下的12块地是它狩猎和采集的场所,这样获得最大的效益。是当地人智慧的杰作。

    不要搞文化特征,价值观,泛泛的东西太高深,于事无补,谁也没有办法回答。而你们就需要形象,视觉,美术,这些方面就行。不要搞空,大的东西。只要围绕服饰,图案,从美术的角度调查就行。落到具体的形象的东西就行。我们的教材并没有反应整个、每一个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使命。只要从复杂回归到简单。我们调查者去调查,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去理解他的文化。一定要让他说他的文化,而不是我们去说他们的文化。要他解释他的文化。但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文化变迁很快,他根本说不清他的文化,你们要充分发挥你研究者的角色作用。

     最有震撼力,最有意义的,从我的专业角度去解释,这是有必要的。另外,结合对你文化的访谈,对你文化的理解,来判定它的意义。双方的价值都要体现,不要无所作为,不要觉得自己都不行,比如说,孙老师是做服饰的,你让一个基诺族去讲他的服饰,他讲不清楚的,只有是一个服装研究者,才能讲清楚特点是什么,我们作为外来者,学者来看,你的价值在哪里,哪些跟其他不同,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确定具体的东西。

    六个民族,在自己民族服饰上的特征?这个题目太大了
    插一句,就是对孩子的实践方面。有很多民族有刺绣,图案组合和配色有些都是一致的。我是搞设计的,就觉得落到底,其实是色,形,还有技法,我觉得是一致的。觉得不要光给小孩子讲,但是在实践教学的时候,真要拿块布、线给他,他很难控制。但是这个给我们是个启发,就是怎样让他们有兴趣。服饰其实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苗族,没有文字,刺绣就是他们的文字,就是他们的历史。其实这个很容易进课堂。比如月亮花,很浅显的告诉他们一个大致,让他们去画。教学,有的时候强调个性的东西,也有的时候强调共性的东西。
    比如傣族的服装,水傣,服装是,自然和谐的表现,从设计史,由来说,有什么变化吗?
    总结规律很泛泛,不能特别清晰一个脉络。一个偶然的实践会导致跳跃。水傣的服装,比如说要孩子话服装,画自己的妈妈,我们很想去寻找一个能引起孩子们注意的事件,以后不要写水傣旱傣这样的词汇。傣族只要把握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西双版纳,一个就是德宏州,西双,“左翩的发髻”是最重要的标志,下面就是长袖短上衣,原来没有领子,现在有小领子,再就是下面的筒裙,这就是西双版纳的标志。德宏有点相似,但是裤装有个小围腰。最重要是有飘带,飘带里有“创花”,就是他的信仰了。女性最美的核心就是模仿花。西双最爱的一种花,傣语叫luoda。洛达冷花,代表黄颜色的小花。就是模仿花。也不是模仿水。傣族赶集,卖菜卖水果,走着走着,就站住了,男的看见就走掉,过一过就看见地上有实的印子,这是小便,不穿裤子。过江河,筒裙网上一拉打一个结,过完一天的活,就蹲在水里,筒裙往上一拉,胸部正好没在水里,大小便都在水里,净身完了之后,起来的时候,筒裙刚好从头上滑落,速度很快,抓拍都拍不到。

    因此,舞蹈有抓住了这个细节,编了个舞。德宏的傣族是裤装。潞西县,为了让辫子衬托出来,用丝带,没有丝带,就没有灵光。腰间的小围腰,比较短,都是一串花,特有的一种花叫闪剑花,在将来的教材取舍方面,这两大州,傣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一定要当主体写进去,花腰傣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不能把这个放在教材主体。民族服装变异很大。不要用去开会的那些会装。那个很滑稽。过分的鲜艳,夸张。就要保持淳朴的样子。

     纳西族服装里最大的特征是披肩吧?羊皮背,高寒的地方,护腰,女性要劳动,背大背篓很重的时候,要保护,再就是寒冷的时候,冷风不容易吹进,纳西族女性妇科病多,从腿、腰上看。少数民族有他的特性。服装商有实用功能,再去讲美的东西,艺术化的东西,让学生理解。披星戴月的传说以青蛙为代表是不是?傍水而居,以青蛙为食,崇拜青蛙。不要把东巴文化当成纳西族的全部文化,80年代以前,东巴文化差点死亡,现在并不是一种信仰,而成为商业化的东西。信仰成了次要。丽江博物馆改为东巴博物馆,除了东巴以外的东西都让步,后来觉得欠缺。对后来影响,对宣传纳西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5年前,建立了丽江文化学会。有一本刊物:《丽江文化》,出了7、8期了。要说准确,儿童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

    哈尼族服饰的特点,爱昵族崇尚黑色,头饰上有羽毛。
    哈尼漂亮,对鸡有好感,对人最近的家禽,比植物还重要,野生的草、叶、虫,就可以把鸡养肥。上身长袖,下身绑腿,也有穿短裤,但坐下的时候必须把腿夹得很紧。哈尼族有护胸的2块银牌,但现在已经简化了。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潞西的傣族,结婚后,头上戴圆筒形的头饰,找对象就要找盘头发的女孩。红河那边信仰白娴鸟,有一种舞蹈叫白娴舞。爱尼族崇拜鸡、牛。凡是有农耕的民族,都崇拜牛,每一年,有一天,专门给牛吃好吃的。2’22’00


    土家族的三角几何形图案构成,西兰卡普,现在土家族的象征,白蛇舞,后社会文化观念加定了前社会流传下来的一些东西,因此,观念不是单一的。最早从行军打仗有关,茅古斯是生殖崇拜。过去扮演这个的男性,下半身光着身子,现在的男性穿着裤子,都拿着木棒,做一些男性交配的动作,旁边的女性逗乐。古代的时候,人越多越强大,农耕,捕猎,人多胜利。古代最严重的生活,就是把一个人赶出部落,是对他最严重的处罚,相当于现在的死刑。土家族服饰,男女服饰比较简单,不一定讲有什么象征性,他处的地方受汉化严重,传统重新复合。没有必要再挖那些古代的东西。没有直接的象征意义。服饰是地域性的。西兰卡普好好讲一下,历史的故事。茅古斯舞,祈祷丰收。

    苗族的帆秀,苗王的古存。苗王国,洞庭湖附近。杨亚射日,迁徙路上把人都晒死了,皮都晒下来。南迁时候,为了纪念以前在的乡土,妇女就把记忆中的东西绣在布上了。女性背孩子,又怕把布抓坏,就由男性把他背在肩上。男性做了一个蠢事,本来苗族有文字,写在牛皮上,但男人肚子饿,没有别的吃的,就把牛皮吃了。后来苗族就没有了文字。只是一个传说。还有一个就是:文字就写在身上,男人排汗太多,过江过河的时候又不注意保护,就被水洗刷了,被大雨淋了。就剩两个字,祖先杨亚。

    白族服饰,风花雪月,比过去色彩用料,多样了一些。现在的风花雪月是近年来发展的。实际上跟云彩很有关系,云跟风调雨顺很有关系。因此头是人的高处,是智慧所在。虫入凤窝不见了,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风花雪月。儿童的教育需要这些东西,能启智。 白族的身上,最重要就是蝴蝶,蝴蝶泉,扎染。蝴蝶代表母亲的化身。蝴蝶多的一年,收成最好,肯定是丰收的一年。大理有一个蝴蝶会。6月以后,梅子、桃子、梨最多,秋天一定是金秋。白族的吉祥物也是蝴蝶。人丁兴旺。围腰也是蝴蝶的变形。



编辑:翟闯(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