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云南考察——刘晶哈尼族考察报告
2010-09-29 08:23:00 | 浏览1132次

云南哈尼族考察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 刘晶



      为更好地将各民族的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简易教材的编写,使得编写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蒲公英行动民间美术教材编写团队于2010年4月11日起进行了为期四周的考察。蒲公英行动一行12人,在谢丽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大理、丽江所在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白族、和纳西族居住区,考察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教材等现状。本人负责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的民间美术教材编写工作,此行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哈尼族美术课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颇高
    根据我们走访调查的多个学校来看,哈尼族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兴趣浓郁。老师刚进入教室,学生便会簇拥上前,“老师,今天我们美术课上不上啊,上什么呀?”“老师我想学绣花。”“老师我想学画房子”……从他们脸上喜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美术的喜欢程度非常高。但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在有限的条件的限制下,比如学校过多的重视语数外的学习培养,在艺术教育的观念上略显薄弱,美术用具不足以满足美术教科书所提出的要求等等,哈尼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2、教学设施欠缺
    由于交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哈尼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这里和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类似,缺乏专职任教的美术老师,对于这些非美术专业背景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设施欠缺的情况下开展美术课,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的实效。一方面,美术教师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设备;另一方面,美术教师难以获得更多教学信息以提高具体的教学实践。这些又进一步加大城乡美术课堂教学的差距,使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愈发艰难。
    3、城市的美术教科书不适应农村民族地区小学的美术教学
    城市的美术教科书需要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以及美术学习材料作支撑,而农村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设备有限,而且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学习材料,据考察,美术作业基本是绘画的形式,而且铅笔画居多,此外城市城市教科书设置的教学内容也不太适应农村民族地区小学生的需要,不贴近农村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民族民风,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编写一套能够适用农村学校艺术教学的教材,创造条件开展美术课。
    二、哈尼族美术教师情况
    1、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
经过和当地老师的交流,哈尼族学校的大部分担任美术课的老师都是由语、数老师兼任,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2、教师对美术教学积极性颇高
    虽然哈尼族的美术老师不是专职美术老师,但他们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让我尤为感动。我在与对口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会经常询问我,如何才能上好一节美术课,如何能把自己有限的美术教学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们,如何将身边的衣食住行提炼出美术元素转换成美术知识供大家系统学习。每每回忆起这一幕幕,我都觉得心头暖暖的,为在边远的农村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能有这样对他们认真负责的教师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在我负责勐宋地区的一所哈尼小学,由于交通、信息的不便,没有电脑不能上网,这对于今后教材编写的交流特别不利。而当地的李冬梅老师并没有受到条件限制,经常与我发手机短信交流,在西双版纳的每一天都不时的与我探讨编写哈尼族教材的事情。负责傣族教材编写的石东风老师也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向我提出可以作我与冬梅老师的信息传递者,把网上的信息下载打印送到冬梅老师手里。这非常感动,他们的精神让我震撼。
    在我们田野调查期间,当地教育局的老师与我们一同深入村小,了解美术教学情况,还对我们所编写的教材大纲提出宝贵意见。此外,教育局的领导也十分重视此次活动,陆续开展评比活动,征集优秀课例协助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的教材编写。
    至今,李冬梅老师的一句话还让我久久难忘,永记一生:“我是爸爸,刘晶是妈妈,教材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和当地老师积极配合一定可以圆满完成教材编写的工作。
    三、哈尼族教材编写情况
    根据走访调查和当地民族、民俗专家的细心讲解,逐步对哈尼族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以哈尼族地区当地的地域生态环境和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为出发点选择教学主题
    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传统的梯田农耕和宗教祭祀活动等方面都有一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和实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哈尼地域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广袤多姿的自然环境让人赏心悦目。服饰、童帽、“帕阿”等是哈尼族标志性的工艺品,我在选择主题时就是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出发,表现哈尼族的原生态,热情、刚毅的特点。 
    (二)紧密联系美术学科本体知识
    选用能够给儿童带来审美享受、能够借助美术语言形式表达情感的资源,注意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美术造型语言、工具材料的处理方法,通过一定造型语言和材料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良好的体会、理解文化。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教学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样便于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制作单元课程开发图
    根据哈尼族文化特色以及美术工具材料匮乏的特点,我从自然地域资源,民族地域特色,民俗发掘,依据“衣、食、住、行”和生产技艺、生活礼仪、游艺竞技等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主题的设计教学,单元课程的开发选择考虑到与当地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学会的、具有审美倾向、易于普及美术知识等。
   (五)可待逐步挖掘的美术文化资源
    服饰:哈尼童帽,寓意祈求健康,与汉族的虎头帽有相近的意思。头饰:独有的绿色虫子将其脱水后,串成一串装饰帽子。帽子上的银饰就像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又像露水,晶莹剔透,这是哈尼人爱天爱地的表现,祈求每一年的风调雨顺。绣花图案:山山水水,寓意为一千多年的迁徙历程,从甲地到乙地,乙地到丙地,就这样迁徙下来,翻过了很多山,趟过了很多河,这个绣花图案就象征者我们翻过的山,趟过的河,还有八角这个图案,里面可以绣好多好多花色进去,可以表示五彩缤纷的那种图案。八角象征着哈尼民族很开放,文化多元,哈尼族有好多支系,语言也有很多支系,还有习俗都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吸纳的意思,一个名族你要发展壮大,必须吸纳别的民族的先进的东西。像哈尼族在迁徙过程中有好多好多原因,像民族争斗,还有生态枯竭,我们生存条件的恶化,在这样一个残酷的历史面前,哈尼人要生存,哈尼人要发展,哈尼族人要壮大,就必须吸纳先进民族的优秀东西。
    建筑:寨门。寨门上面有白鹇鸟的木雕,还有兵器(矛)、鱼、花、树叶等。杆栏式建筑:房子上有牛面和牛角的造型,寓意房子很坚固。
    节日:新年节(嘎汤怕)、驱邪送鬼节(叶苦扎)、在这个节日中就是把鬼赶走,做猪、马的模型,每家每户都做,放上布条,表示有衣服穿了,给你吃得穿的,不要来打扰我们。然后再吐口水,三口,表示不要再来了。然后还打秋千,打秋千是给神鬼看。告诫神鬼人类很强壮,你们不要来。第三个节日是红星节,与西方的复活节差不多。动物从冬眠的状态复苏了,人开始种田了,为下一年做准备。要吃糯米巴巴和鸡肉,这样家人就会福大命大了。红星节换新碗是很隆重的祭祀节目,要有九个新碗。白色的瓷碗,没有裂口的。
    (六)发挥少数民族资源优势,创新美术作业形式
    1. 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
    2. 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以以演示为主,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利用学生服装的颜色进行冷暖色,对比色等进行游戏)
    3. 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砖瓦、陶瓷厂所用的泥土,泥土大小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有兴趣。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4. 欣赏课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民族建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马路的样子、学校的样子……,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本土民间美术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编辑:翟闯(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