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戏剧表演中的民间美术——面 具
2016-06-13 13:02:35 | 浏览8271次

本文摘自谢丽芳老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民间美术》一书。

戏剧表演中的民间美术——面 具

    专题导入
    民间面具自古以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缩影和象征。面具的象征意义使面具绵延至今在多样的民俗活动中仍占有独特的文化场所和空间,并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民间面具的历史
    面具是雕刻和造型技术相结合的造型艺术。面具是人类用木、金属、布、皮壳等材料制作的人物、神灵鬼怪、禽兽的头面形象。它的使用形式有表演与悬挂两种。
    面具文化远在旧石器中晚期就已经产生。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原始乐舞之中。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古老巫术活动的产生使面具变得趋于狰狞恐怖。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商代蜀国祭祀大坑中的金、青铜面具风格特殊,造型具有狞厉之美。商周以来,中原地区的青铜面具,以饕餮为形,风行一时。汉代以后,面具的功能不再限于傩祭仪式,在乐舞百戏和战争中广泛使用。宋以后,假面歌舞百戏社火十分发达。面具艺术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表演性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我国民间既有较原始的北方萨满面具和中原、南方的傩面具,又有面具艺术在戏剧中发展的藏戏面具、川剧脸谱与京剧戏曲脸谱。
    面具与表演艺术、民俗信仰、民俗活动相融合,是我国民间文化中活态化、生态化的文化形态之一。

    ⒉民间面具的主要品种
    跳神面具:在多种宗教活动的神舞表演时演员佩戴的面具。
    傩戏面具:傩戏是指在古代傩祭活动中脱胎和演变而来的祭奉仪式。傩戏面具指在傩戏表演中演员所戴的面具。
    脸谱:脸谱源自面具,是戏曲与舞蹈表演中为表现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对颜面所作的程式化彩绘。

    ⒊制作面具的材料和基本表现手法
    ⑴材料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用金、玉、石、象牙、青铜、铸铁与陶瓷等制作的面具,而民间广为流传的制作材料多为各种木材、树皮、椰壳、竹笋壳、葫芦、兽皮、布麻、泥与纸浆等。
    ⑵工具
    有刻刀、线绳、颜料、笔、清漆、胶水等。
    ⑶基本表现手法
    由于面具材质和表现目的差异,在制作面具时采用的程序各不相同,从而诞生了具有各种材质之美、艺术风格迥异的面具作品。各地域、各民族依据本地资源特点,采用了雕刻、描绘、缝制等多种手法使面具艺术形式日趋丰富和完善,主要归纳如下:
    ①雕刻彩绘面具
    按五官的位置根据比例在毛坯(可以采用不同材料)上雕刻出脸部和头盔的形状,雕刻技法上采用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然后将面具打磨光洁、着色上彩,勾勒纹饰,表面均匀涂清漆。
    ②软塑面具
    在布、皮层中塞入棉絮或兽毛制成略显立体的假面脸部,嘴和双眼部分依形裁空或缝嵌,鼻子制成立体的,眉毛、胡子部分以毛、绳缝缀。
    ③泥塑彩绘面具
    用纸浆或布浆把事先塑好的泥面具糊成硬壳,然后在上面绘制色彩。
    ④裱纸彩绘面具
    用竹蔑扎制支架凸现头部形结构,将纸一层层依据支架的形状进行裱糊,待纸干后在纸的表面绘制色彩。
    ⑤脸谱
    又称"开脸",直接用水彩和油彩绘在演员脸上用于舞台表演,民间艺人把 脸谱用色和开脸规律编成画诀,世代相传。

    ⒋民间面具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面具是我们了解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不仅种类多样,而且以清晰的演变脉络进行了活态传承。民间面具至今活跃在我国广大地域的民间生活(社火、傩戏、戏曲、巫术、祭祀)中。面具蕴涵着我国多个民族的美术风格与精神追求。面具塑的戏曲神衤氏 、历史人物、市井中人、戏曲人物形象与人们的信仰、劳动生活、娱乐息息相关。北方萨满面具承续青铜文化狞厉之美,线条简洁,色彩对比强烈、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夸张性和符号性。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傩戏面具有特征鲜明、色彩艳丽、装饰繁复的特点。四川的川剧脸谱一大特点是从人物性格出发来设计脸谱,重视图案和色彩的装饰之美和象征意义。川剧脸谱要求必须能够"开脸"(即绘在演员脸上用于舞台表演)。京剧脸谱的基本谱式有几十种,色彩有寓意褒贬、识别善恶之意。"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剧作家翁偶虹对京剧脸谱的精辟总结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象征和寓意文化的一种诠释。
    中国民间面具的造型与设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不同情境中角色性格、情绪起伏、善恶的理解。面具的雕刻制作师傅来自民间。有的面具制作师傅本身是表演人员,雕刻起来得心应手。面具的传承以谱子形式、口传身授代代相传。

    探索活动
    ①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以主题活动"夸张的颜面--民间面具"为主线,启发全体青少年以多种渠道收集面具的相关资料,并分类进行整理,以了解面具的知识(面具的由来、功能、意义、地域及民族风格特点、材料及色彩特点),并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②.欣赏与评述
    让每组学生以本组的表演节目为基础,向大家讲述自己对民间面具的理解和自己的面具设计构思。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民间面具作品,结合收集到的面具相关资料,用语言表述面具作品的民间故事传说、社会背景、文化知识。
    ③.补充与拓展
    老师通过展示收集和准备好的图片、录象等资料,向学生讲述和介绍面具的历史和相关文化背景,以及面具的艺术特点和工艺,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面具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作坊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欣赏大家都认识到了,面具是人们改变身份的一种游戏工具,直到现在我们在中国的戏剧中还可以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夸张,怪异的人脸、神脸、鬼脸和各种动物的脸面。发挥想象,运用各种媒材,以求达到材料与民间工艺之间的和谐互动
每小组为单位创设情节,依据情节每人设计与制作面具,学生根据情节配相关的道具、音乐,配戴制做好的面具进行合作表演。表现动手创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对装饰简单面具材质的认知和面具造型趣味的表现
 
 作坊一:纸面具的绘制
通过绘制过程让学生认识面具感受面具文化。同时培养动手创造和合作学习能力。
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运用撕、挖、拼、贴、画等简单方法装饰制作一个面具 。
 ⑵让学生在游戏和装饰简单面具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装扮自己、装扮别人的“猜猜我是谁”的快乐。
  怎么样,让我们也来试一试,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撕扯或者剪刻的方法做一个有特点的面具。
  戴着傩面具表演叫傩戏,在湘西山区叫还傩愿,又叫傩堂戏,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鬼避邪、新年祈福、祈求五谷丰登。不同的傩面具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作坊二:石膏面具的绘制
  石膏粉制作面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因为生石膏粉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成型和凝固。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速度和反映都比较快, 要敢于取舍,因此也更能体现面具造型的夸张和怪异 。
工具材料:生石膏粉、塑料盆、塑料垫布、棍子、水粉颜料、毛笔

作坊三:石头面具的绘制
石头崇拜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如在三星堆的大型祭祀场所,就有摆放石子的习惯,在那里这些石子相当于祖先的牌位。回忆一下我们所学习欣赏的面具,然后尝试着用石头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面具。无疑这个过程也能激起我们的无数想象 。
制作过程:①寻找适合做面具的石块②在石头上勾画面具的轮廓③上色
工具材料:石头、石块、水粉颜料和笔

作坊四:木瓢面具的绘制
在有镇鬼功能的桃木瓢上画一个吞口挂在门头,就能担当起驱逐邪恶、卫护家宅的重任。从而,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颇有审美价值的木瓢面具。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让我们在农村日常舀水的木瓢或塑料瓢上 也来设计一个有趣而又有特点的面具。
工具材料:木瓢、塑料瓢、水粉颜料、笔、清漆
制作过程:①按照瓢的形状先在纸上设计面具②详细地把稿子画在木瓢上③上色④待颜色干透后,再在上面涂上一层清漆,以保护画面。

资料卡:马勺面具曾经是用于镇宅辟邪的。马勺造型夸张,在艺术表现上着重于额头、眼睛和嘴部的变化,它象征着角色的地位、身份,而马勺的色彩多为鲜明的原色,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神秘古怪,又具生活气息 。

作坊五:树皮面具的绘制
在湘黔少数民族地区有树崇拜的风俗,不少山寨都有镇寨古树,在这些地区曾经还有戴着傩面具还愿的习俗,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用粗糙的树皮绘制一个面具,其中既有包含有我们对树,对大自然的崇拜,也有我们对祖先的怀恋。
工具材料:树皮、 水粉颜料、笔
绘制过程:
①仔细树皮结构②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在树皮把五官的位置确定下来③大胆地把颜色涂上去。

作坊六:陶面具的制作
在湘赣黔山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戏剧叫傩戏,民间祭祀或驱邪时都要唱傩戏。傩面具造型丰富,内涵深邃,是民间美术学习中不可多得的资源。
搜集我们身边的一些傩面具资料做参考,了解傩面具所代表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刻、粘、捏、搓、盘、压、挖等方法自己动手做一件有特点的傩面具。
工具材料:泥、各种辅助做陶的小刀子、竹片、烧陶的窑。
流行在湘西泸溪县苗乡境内的傩面具是用桐木雕成的,用色浓烈,人物与鸟兽形象结合,想象力极为丰富。

制作过程:①捏塑面具泥坯②晾干泥坯③⑹泥坯烧制

资料卡:在从前,面具在傩事活动中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是神祇的代表,人只要戴上面具就意味着身份的改变,因此面具在在造型和色彩上都特别夸张。
傩面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编辑:李月涵 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