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 湘西 | 【Day5】东就村“蒲公英行动”夏令营
2016-08-21 09:17:33 | 浏览649次



—— 

播种与育种并举

当地老师与种子教师共同成长


2016年7月18日 今天迎来了当地老师的第一堂美术课,这不仅是对湘西种子教师培训工作坊成果的展现,也是一次对苗族教材教学内容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检验。此次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稍长年龄的学生由龙林章老师带领,而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当地老师吴葵莲老师带领。播种与育种并举,“蒲公英”新老种子在活动的观察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成长。 

 


  苗族花兜是苗族服饰的一部分,具有“穿在身上的史书”的特点。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战乱被迫南迁,他们躲过饥荒,淌过无数条河流。历经种种苦难披荆斩棘来到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耕种纺织,建造家园,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先民们没有文字,就把这段历史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在衣服上。从教22年,龙林章老师致力于农村美术教育工作,作为一位非美术专业教师,他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进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众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教学课例。今天龙老师为大孩子们带来了《美丽的苗族花兜》,孩子们围坐在操场上,等待着龙老师精彩的讲解。

 


  除了日常所用的报纸、毛线、黑卡纸,龙老师还为孩子们带来了荷叶、鲜花、叶片等材料,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材料进行美术教学,使得农村美术教育更加本土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学资源短缺的状况。用农村孩子们所熟悉的材料也更加贴近了他们的生活。

 



  龙老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花兜的文化背景,而后从苗族花兜的形状(几字形)到花兜外缘颜色(黑色)再到花兜图案的寓意,步步深入。并通过教授花兜制作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苗族花兜的创作,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苗族服饰的认识与了解。学生的创作激情显得很高涨。



  孩子们展示着自己刚刚上课的成果,用荷叶、鲜花制作的美丽花兜也许不便于保存,但对于孩子们而言将是一次美好的制作记忆。


与此同时另一组的孩子们将在当地教师吴葵莲老师的带领下做一回“小小制银匠”。银饰是苗族妇女最喜爱的一种民族装饰品,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它成为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之一。对于吴老师而言,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苗族教材内容,这样的尝试不仅是对教材内容在农村可操作性的检验,也增强了非专职美术老师对美术教学的信心。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记忆的美好过程。



  吴老师身着美丽的苗服,颈戴苗族银项圈,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为孩子们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吴老师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向孩子们介绍了苗族银饰的作用,以大为美、以多为美的苗族银饰特点以及苗族银饰的种类(绞丝圈、花项圈)。引导孩子们对花项圈进行观察。教学中时不时穿插的苗语,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了方便孩子们观察,吴老师将银项圈带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细心观察着银项圈上的图案。并让孩子们通过用手触摸,感受银项圈凹凸不平的质感。



  当地老师吴秀怀老师细心地向孩子讲解着银项圈上的图案。

 


  吴葵莲老师向孩子们讲授制作苗族银项圈的制作步骤与方法。主要采用画或贴的形式完成。

 

  孩子们正投入的创作着自己的银项圈。

 

  快来看孩子们制作的银项圈,是不是都各具特色呀!吴老师的教学尝试无疑给所有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教学活动结束,老师开始了教学研讨活动。凤凰县教科所田仁俊所长、山江学校龙志刚校长也参与到了此次交流之中,徐峰老师、当地教师、种子教师、志愿者老师们分别进行了发言。徐老师对吴葵莲老师《我心中的银项圈》一课的教学尝试表示肯定,并指出了吴老师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当地老师的盲点实验,也从侧面反映了之前编写的苗族教材是否可用,内容是否可教。龙林章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介绍,也提出了自己教学之中的困惑,他感觉现在的学生们对于本民族文化内容了解太少,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并不顺畅,孩子们大多沉默,对于老师的问题无人应答,是否是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太弱?并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下午三时 “蒲公英行动”志愿者老师们一同来到山江镇山江苗族博物馆进行考察,为苗族教材编写做素材收集。山江苗族博物馆以家庭文化特征为切入点,共分九馆,还有一场一园。分别为普通农家、古代住所、殷实人家、武士家居、服饰掠影、绣女之家、匠人居室、巫师小屋、文人陋室。向人们展示苗族同胞在数千年迁徙生活岁月演递,劳作不息、奋斗不绝的发展历史和奇异神秘、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画卷。其中地域分布图中显示苗族服饰的种类多达170多种,而馆中展示的苗族银饰也根据地区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制特点,这正是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2016蒲公英暑期夏令营【湘西 · 东就村】活动记要

青年志愿者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 | 刘艳


上传: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