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当“美术表现”成为素养
2016-09-21 09:09:08 | 浏览1432次

【编者按】"核心素养"这个词越来越热,受到教育界的各种追捧,美术学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五大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让我们来看看美术教育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和看法。(首师大暨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研究生团队编辑)


当“美术表现”成为素养

  段鹏

在中国教育倡导“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也提出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美术表现”素养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值此“六一”之际,我们谈“美术表现”素养自然有其逻辑的关联性。因为用美术来描绘、表现多彩的生活,这原本就是孩子天性的自然释放。关注儿童,我们亦需要借对此素养的了解来走进少儿的内心世界。

“美术表现”是少儿和生活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自婴幼儿阶段始,由于语言和逻辑智能尚未得到开发,牙牙学语的少儿更多是通过美术表现来“说话”。然而,不同于席勒、康定斯基、蒙克等星光熠熠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少儿画笔下的“表现”并非追求一种单一的形式主义,而多是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对于少儿来说,美术表现是一种思维方法,是认知世界的方式。例如,有这样一幅题为《我爱哭,我爱笑》少儿美术作品,观之饶有趣味。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自画像”内容,作品中明快的色彩、大胆而直率的线条完全成了小作者自我情绪的表达,向我们展示了他外向开朗的性格。少儿眼里的自己,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会哭会笑、能唱能跳,全然是一种纯净童心的自然流露。

图1:于若涵《我爱哭,我爱笑》,指导教师 张珂 天津河西区

需要强调的是,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表现”和“美术创作”是绝不能划等号的,对于追求天性自然释放的少儿美术来说尤其如是。这是因为,“美术创作”的专业意味更强,往往带有一定的主题性,且对技巧的要求更高。这对于少儿来说,未免要求太高,且容易让其产生畏难情绪。从老师的教学角度看,也极容易落入“专业知识讲解和技能、技巧练习”的窠臼,这违背了少儿的天性和成长规律,其作品也难免会有“伪成人化”之嫌。此外,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少儿“像美术家一样创作”,多少也有些窄化了少儿美术中“表现”的内涵。对于少儿美术表现来说,他们可以用绘画的手段表达无拘无束的想象,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完成一件小制作,可以用剪或手撕的方式呈现一幅有趣的拼贴画……总之,凡是以创作视觉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意图、思想和情感的活动,都可以归入“美术表现”的范畴。

2:刘宇函《画老师》,指导教师 张太宝 太新视觉艺术中心

3:任悦辰《怪兽》,指导教师 张太宝 太新视觉艺术中心4:郭坤祺《我妈妈是一架飞机》,指导教师 孙冰冰 

北京思麦格艺术学苑

5:赵子月《你不知道的……》,指导教师 黄凯旋 

北京思麦格艺术学苑

概而言之,少儿美术中的“美术表现”素养,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活动。对于少儿来说,这更是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和释放的过程。其间,“体验的快乐”是第一位的,大可不必被所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束缚了手脚。

少儿美术中“美术表现”之核心素养,还有几个关键表现值得我们重视。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这使得少儿美术不同于随意涂鸦或胡涂乱画,更加具有童趣和审美意蕴;其次,需要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和技术。少儿可以选择传统的绘画、雕塑进行美术表现,也可以“不拘一格”地选择媒介材料,从而极大地释放他们美术表现的自由性。例如,在边远的乡村,少儿虽然买不起颜料和纸笔,用不起电脑多媒体,但一张草纸、一块木头、一束草叶都可以成为美术表现的媒材。作品所具有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极强的表现力;再者,少儿的美术表现,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使得少儿美术有了“学以致用”之功效,从而使得少儿“美术表现”的趣味性、应用性大为增强。


       

图6、7“蒲公英行动”中的少儿美术作品(集体)


少儿阶段是人生的必由阶段,少儿也终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由少儿阶段获得的“美术表现”素养,将在他们未来生活中产生更多精神性和适用性的效果,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人生。

 美术学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副主任



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发布


上传:刘洋洋  2016.9.20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