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雨林中的“蒲公英”
2017-08-30 15:52:50 | 浏览3652次

曼宛洼小学,是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小街小学下属的一所村小,始建于1963年。原址在曼宛洼哈尼寨子中,1996年搬来于此,是小街小学辖区最远最偏僻的山区村小。目前在校学生包括学前班90余名,主要为拉祜族和哈尼族学生,其中,哈尼族又包括爱伲人、布下人和阿克人,寄宿生达90%以上,在岗教职工3人。学校覆盖周围2个村委会,共10个村寨,服务半径达20余千米。

2017年7月17日“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云南营区结束了在勐龙中心小学的教师培训,来到了曼宛洼小学。



孩子们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兴致勃勃的等待夏令营开营


参加曼宛洼小学夏令营的还有勐龙中心小学和基诺小学的部分老师


上午九点,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曼宛洼小学夏令营拉开了序幕。夏令营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佫蒙博士介绍了来宾之后,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尹少淳教授致辞。


小街中心小学校长夏昌富讲话

曼宛洼小学校长徐昌天讲话

曼宛洼小学徐校长向来宾赠送学校校徽

学生和家长及参营人员在营旗上签名

参营学生在“蒲公英行动”营旗、小街中心小学校旗、无锡凤凰画材宝菲凡旗前合影

第一堂课,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蒲公英行动项目总负责人谢丽芳老师给孩子们讲拉祜族的故事。


展示拉祜族学生的服饰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万之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是拉祜族语,“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最早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说典噜典》中的传说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农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另一个相传很久以前,洪水漫天,人都淹死了,只有两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在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漂泊了7天7夜,幸存下来,后来他们结为夫妻,繁衍了后代。

类似的传说还有多个。

因此,也有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

孩子们画拉祜族的故事


谢老师带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树,讲解树的特点


带孩子们在校园的墙上画拉祜族的故事


雨季的西双版纳连连下雨,为按期完成壁画,学校在壁画前支起了雨棚


小街中心小学书记张勇光也拿起画笔参与其中




曼宛洼小学徐校长和张书记和谢老师交流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