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培育“蒲公英行动”新种子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2017-08-30 16:05:50 | 浏览3421次

编者按

今年刚刚入职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林岳小学的美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陈银璇,虽第一次参与“蒲公英行动”,但对活动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在岗前培训一结束,就再次背上行囊来到湘西龙山,银璇带着丰富的思考而来,收获更多的思考而归。以下这篇文章,从“蒲公英行动”种子教师的培养角度出发,对龙山种子教师美育工作坊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总结。正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促使思考不断的深入推进,让“蒲公英行动”保持不息的生命力。(广州美术学院    张莹莹)

 

  图1  捞车河上的惹巴拉丫形凉亭桥,桥连捞车、惹巴拉、梁家寨三寨,也成为多元文化沟通的桥梁

第二届“蒲公英行动”湘西美育夏令营暨湘西龙山蒲公英种子教师培训工作坊,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被民俗学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搏物馆”、“中国土家第一寨”的传统村落——惹巴拉举行。惹巴拉也称为捞车村,由捞车、惹巴拉两自然村寨和梁家寨组成,本文惹巴拉泛指这三寨,惹巴拉孩子泛指三个寨的孩子。惹巴拉与捞车都为土家族语,分别寓意美丽的地方和太阳河。此次行动正值酷暑,我们全程感受到太阳、河流、大山对于这片土地的意义。这片水土滋养了土家族世代,亦为此次行动提供丰厚的文化、自然资源。诚如,此次行动总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卫和教授所言,这里容易结合“蒲公英行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活动,是理想的土家族文化传承大教室。

图2  2017年盛夏,“蒲公英行动”的种子播撒在这个以蓝天为顶,以大山为墙的大教室。没有课桌,没有讲台。学生按年龄面向摆手堂,从左至右,依次分大班、中班、小班就坐

此次行动分为美育夏令营与美育教师工作坊两部分。美育夏令营从7月22日开营至27日闭营,共吸引了从4岁至13岁的70多名惹巴拉孩子参加。美育教师工作坊是2017年“蒲公英行动”湘西营区的特色,为更有效地培养龙山县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而提出。龙山县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是此次行动的新种子教师、志愿者,亦是此次行动教学活动的主力,以及美育教师工作坊的重点培育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新种子教师”特指参与此次行动的龙山县新种子教师。

“蒲公英行动”感召集结多方力量,来自高校与中小学的各地志愿者汇聚惹巴拉,协同合作,策划、统筹与组织此次行动,同时也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虽然外地志愿者与新种子教师身份不同、视角不同,但同样秉承“蒲公英行动”的教学理念——追求教育公平、建立文化自信、关注本土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在此次行动历程中,所探索的培育新种子教师的方式,包括尝试将“蒲公英行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相联结,以及将土家族文化、自然资源向美术课程相转化。

  图3  惹巴拉的孩子到美育夏令营签到

  图4:龙山县种子教师合影

  图5:外地志愿者合影

 一、“教学活动与美育教师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育模式

为了确定2017夏令营暨工作坊地点,陈卫和教授专程到龙山县勘察选点,考察龙山县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据此,同时结合“蒲公英行动”多年的经验,提出了“教学活动与美育教师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育模式。

1.教学活动的期许与安排

“蒲公英行动”具有一股文化正义感,追求教育公平,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与机会。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蒲公英行动”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可贵之处。此次行动的教学内容,以土家族文化为主线,以“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前期编写的《土家族民间美术教师读本》为基础,选取“茅古斯”“土家建筑”“八部大王”“西兰卡普”“摆手舞”等反映土家族多样文化特色的主题,以此开启惹巴拉孩子认识土家族文化、价值、传统和知识之门。

在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的组织方面,皆以新种子教师为主,以期她们在行动中获得更大程度的锻炼与提升,从而提高新种子教师在乡村学校实施美术教学的能力。美育夏令营在每天上午举行,整体流程为:先由一名老师进行集体教学,再进行分班教学与创作,最后由负责集体教学的主教老师,组织三个班进行作品展示与观摩评价。集体教学之后的分班教学,基于学生年龄跨度较大,遂将学生按年龄大小分为小、中、大班;同时将龙山县种子教师与外地志愿者整合分为三组,在分班教学时分别负责三个班的主教与助教。让新种子教师承担集体教学与分班教学的主教工作,无疑对她们是不小的挑战,毕竟她们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也并不深入,然而,诚如石羔初中的向民惠老师所言,“我们本地美术教师大多是刚进入教育战线的新进教师,即使我们的经验不够,学识尚浅,可是我们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因此,她们的教学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效果,是值得积极期待的。


图6  “活化石茅古斯表演”学生作品展示

图7  “土家建筑村寨写生”学生写生过程

图8  “八部大王现身记”学生作品展示

图9  “西兰卡普非遗传承”学生用“十字花”拼贴

图10:“彩绘石头护根行动”学生在石头上临摹奶奶年轻时候的织锦

图11  “摆手情动鸽舞飞翔”师生表演土家摆手舞

2、新种子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实践

美育夏令营前三天的集体教学由资深的美术教师示范,后三天的教学活动——“西兰卡普非遗传承”“彩绘石头护根行动”“摆手情动鸽舞飞翔”——集体教学则由新种子教师完成。来自苗市学校的王爱华、桶车学校的高洁、石羔初中的向民惠接受了集体教学的挑战。

王爱华老师将调查访问法运用到集体教学中,邀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英参与教学,是“西兰卡普非遗传承”教学活动的亮点。刘奶奶用惹巴拉孩子熟悉的方言介绍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虽无意为之,却让学生们感受到语言认同,这在土家族的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彩绘石头护根行动”,给捞车河边的石头穿上花铺盖,再铺在树林里守护树根,是对“西兰卡普非遗传承”的延续,种子教师借来亲人出嫁用的西兰卡普作为教具,不仅向学生展示美丽的织锦与土家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彰显了西兰卡普对于土家族人的意义。此外,新种子教师为了“摆手情动鸽舞飞翔”的教学活动,则连夜向当地艺人学习摆手舞。新种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蒲公英行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与外地志愿者互动,向民间艺人取经,开发土家族文化、自然资源,较好地完成了集体教学的挑战。


图12:“西兰卡普非遗传承”王爱华组织集体教学

图13:“彩绘石头护根行动”高洁组织集体教学

图14:“摆手情动鸽舞飞翔”向民惠组织集体教学

3.美育教师工作坊的特色与意义

美育教师工作坊是以“蒲公英行动”的美术教学理念、当代艺术教育理念与当代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农村美术师资的美术教研和培训活动。通过工作坊的搭建,为新种子教师与外地志愿者提供了教学对话互动的平台,具有在沟通、讨论、分享、互动及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美育教师工作坊例行会议基本流程如下:一是对当天上午的教学活动进行讨论、总结与反思。二是对次日的教学活动进行备课,先由负责集体教学的主教介绍活动主题、集体教学的内容、教学准备,再分三组进行备课、准备材料。


  图15  志愿者们在美育教师工作坊中交流对教学活动的感谢

图16  美育教师工作坊之集体备课

图17  美育教师工作坊之分组备课

教学活动合作之后,新种子教师与志愿者发现,彼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默契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开展。在美育教师工作坊的互动过程中,志愿者与新种子教师提出解决的方法,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生成更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方法。比方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每个班组每天安排一名执行组长统筹各组情况,并在前一天的美育教师工作坊中明确每位志愿者的分工,争取让新种子教师承担分组主教任务。而在教学现场的突发状况,在另一方面也促成大家彼此磨合与调节,反倒是培养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不同于新种子教师往常封闭、孤立的教学,美育教师工作坊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平台,不仅为志愿者提供备课的空间,更让彼此激发灵感,从更多的角度,讨论课程教学的设计与课程资源的转化。这些使得新种子教师在团体行动中获得支持与鼓励,通过美术教学实践,尝试课程资源转化,从而改善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绝大多数新种子教师认为,“与外地志愿者就教学进行讨论”是美育教师工作坊印象最为深刻的环节。新种子教师也一致认为,此次行动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对以后的美术教学帮助很大。可见,“教学活动与美育教师工作坊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图18  当天下午村里停电,美育教师工作坊改在捞车河边举行

图19  晚上的美育教师工作坊,种子教师连夜进行教学准备

图20:陈卫和教授带领志愿者寻找“彩绘石头护根行动”的教学地点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