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画出老手艺之美 ——记“蒲公英行动”连南油岭小学第三次支教活动
2018-06-29 00:06:00 | 浏览1643次


2018年6月23日,“蒲公英行动”广东项目组志愿者团队再次抵达连南县双排镇油岭小学,进行第三次“瑶乡民间美术进课堂艺术支教计划”——“蒲公英行动画出老手艺之美”活动。

在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的带领下,本次参与的四位志愿者——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黄仟文和郑少涛、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林岳小学美术老师陈银旋、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美术老师陈勃一行人,于23日下午抵达油岭小学,并与唐志辉校长、美术老师李洁来、刺绣老师唐莲英进行简短的交流,确定第二天的活动主题和内容安排。


图1.jpg

图1.广东项目组志愿者与油岭小学校长、美术教师进行简短交流


     此次活动以油岭小学美术教师李洁来为主导,依托于地方资源设计一个课例。在前期两次活动过程中师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瑶族艺术文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次活动便是在前期基础上引领学生更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挖掘瑶族民间老手艺。为了第二天的课程活动更好展开,志愿者们在唐志辉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长鼓艺人唐大打大不公家,了解老物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制作工艺。


图2.jpg

图2.竹编酒篓


图3.jpg

图3.老艺人唐大打大不公给志愿者们讲述老物件的故事


      第二天上午,油岭小学二、三年级的17个孩子早早的来到学校,期待着接下来的活动。李洁来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老物件,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忆每一个老物件的名称和用途,孩子们纷纷说起藤葫芦、蓑衣等老物件的故事。


图4.jpg

图4.李洁来老师进行课堂导入,唤起学生记忆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验老手艺之美,李洁来老师把孩子带到了老艺人家中,并让老艺人介绍粽叶蓑衣和葫芦竹编的用途及制作方法。孩子们在具有浓厚瑶族氛围的环境中,听老艺人用低沉缓慢的瑶语,诉说着那些逐渐离我们远去的老手艺。在老艺人的引导下,孩子亲身体验这些老器物的用途,观察它们的材料、质感,观摩老艺人的制作过程,学习了解制作的方法。孩子通过看、听、摸的多维度体验,将心中的老物件以及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


图5.jpg

图5.唐大打大不婆奶奶带着孩子体验粽叶蓑衣的用途


图6.jpg

图6.唐大打大不婆奶奶给孩子们示范粽叶蓑衣的编织方法


图7.jpg

图7.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老艺人讲解


图8.jpg

    图8.唐大打大不公爷爷给孩子们示范葫芦竹篓的编织方法


图9.jpg

图9.孩子在观摩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写生创作


图10.jpg

图10.孩子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老物件的故事


图11.jpg

图11.李洁来老师展示和点评学生作品



图12.jpg

图12.陈卫和教授进行课程小结


从寻访村寨民间艺人,到寻找老物件,到最后的画出老手艺之美,此次支教活动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课程脉络。从人到物,从物到艺,从孩子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出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开始,逐渐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瑶乡、对瑶族艺术和瑶族文化的记忆和感情。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认识瑶族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教学活动不再仅限于课堂中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多了一丝温度的传递,多了一份人文的关怀。这就是蒲公英的最初目的,民族文化的源流延绵不断,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永存。


图13.jpg

图13.老艺人和油岭小学师生、志愿者团队一起合照



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陈勃







投稿 返回
顶部